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337
人生没有后悔药.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21日
第1页
第6页
第17页
第25页
第35页
第175页

    参见附件(2211KB,185页)。

     人生没有后悔药是作者约翰·伊佐写的关于人生与快乐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人的一生应该让自己的活的快乐并且有意义,发现对自己重要的事,不再惧怕死亡。

    人生没有后悔药内容提要

    当下,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身体和心灵都已经到了疲惫不堪的临界点,猝死、自杀事件频发,对生存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不可避免地支配着每个中青年人。全球销量达25万册的《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个秘密》告诉你,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活得很好,死时无憾?本书脱胎于作者的一档同名电视节目,他采访了超过200位年龄为60~106岁的老人,他们是别人眼中“找到幸福的人”,从小镇理发师到大屠杀幸存者,从土着人酋长到首席执行官,这些人总共有超过18000年的生活经验,而且充满热情和智慧,伊佐向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什么能带给你最大的快乐?什么是你宁愿自己早点学到的?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书里伊佐分享了这200位智者的故事——有趣的、感人的或是从这些故事中提炼出获得快乐和充满目标的生活的方法,还告诉读者如何把这些在生活中付诸实践。 “以我的经验,人们最想要的两件事是寻找快乐和生活的意义。”伊佐写道。用这些智慧长者的故事与感悟来说明生活的每一堂课都使他们满足,并且不再惧怕死亡。这本书将使你欢笑,带你流泪,最重要的是,激励你去及时发现死前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情。

    人生没有后悔药作者信息

    约翰·伊佐(John B Izzo)现任Purpose Revolution Group公司总裁,过去25年里一直在探索关于价值观、工作、生活、领导力和成功的问题。他和同事们为超过500家公司提供顾问服务,包括价值观、工作、生活、领导和成功等内容。他的研究和观点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包括Fast Company杂志、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加拿大广播公司、ABC世界新闻、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曾出版畅销书The Five Secrets you must Discover before your die,全球销量达25万册。

    人生没有后悔药目录

    第一章为何有些人能找到人生意义并幸福离世

    第二章为何我与小镇理发师谈人生

    第三章忠于自我

    第四章不留遗憾

    第五章化身为爱

    第六章活在当下

    第七章多奉献,少索取

    第八章行动起来

    第九章幸福之人不惧死亡

    第土章人生没有后悔药,现在开始永远不晚

    后记本书对我的改变

    一句话总结人生的秘密

    采访你认识的睿智长者

    受访者名单

    人生没有后悔药截图

    推荐语

    献言

    序言

    第一章 为何有些人能找到人生意义并幸福离世

    第二章 为何我与小镇理发师谈人生

    第三章 忠于自我

    第四章 不留遗憾

    第五章 化身为爱

    第六章 活在当下

    第七章 多奉献,少索取

    第八章 行动起来

    第九章 幸福之人不惧死亡

    第十章 人生没有后悔药,现在开始永远不晚

    后记 本书对我的改变

    一句话总结人生的秘密

    采访你认识的睿智长者

    受访者名单

    致谢

    书名:人生没有后悔药

    作者:[美]约翰·B.伊佐

    译者:唐源旃

    ISBN:9787508682051

    中信出版集团制作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推荐语

    “书中丰富的故事和见解将拓宽你对人生的看法,令你深化活出最精彩人

    生的信念。”

    ——布赖恩· 特雷西,《最大成就》(Maximum Achievement)、《吃掉

    那只青蛙》(Eat That Frog!)和《飞行计划》(Flight Plan)作者

    “不必等人生到头才心想‘要是我早点知道现在知道的这些道理就好了’,你现在就能知道这些道理!本书集聚了对人生拥有真实看法之人的非凡智

    慧。”

    ——马歇尔· 古德史密斯,《从优秀到卓越的领导力提升法则:魔鬼管理

    学》(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作者

    “约翰·B.伊佐通过长者揭露了许多关键的事实,书中的叙述引人入胜、触动人心。这不是市面上又一本简单的关于人生意义的书,这是对通往圆满

    人生的路线图经过精细研究和精心编辑后的探索,这个时代尤其需要这样的

    书。作者将个人意义注入了每个章节,令我们感觉仿佛同他一道踏上了一段

    个人旅途,一段欢乐、真诚、令人动容、触动人心但总是带着意义和目标的

    旅途。”

    ——珍妮特·E.拉普博士,心理学家、作家、CBS电视台《保重》节目主

    持人

    “你是否曾经想过与一位真正睿智之人坐下来,问问他她一些关于人生

    的根本问题?与 200 多位睿智之人坐下来谈谈如何?这正是约翰·B.伊佐所做

    的事,他将事实摆露于此,不容忽视。准备好,你将感到惊讶、进行思考、受到鼓舞——并且永远改变。你会一直想把这本书留在身边。它会温柔地提

    醒你,践行这些通往智慧、感恩和深层幸福的道理,永远为时不晚。”

    ——肯特·M.基思博士,格林利夫公仆领导力中心(The Greenleaf Center

    for Servant-Leadership)首席执行官、《无论如何:似是而非的戒律》

    (Anyway: The Paradoxical Commandments)作者

    “约翰的这本书将显而易见的东西转变成了实质性的道理。读完之后,你

    会对余下的人生持有全新的看法,而且你将爱上这个看法!”

    ——乔尔· 巴克,未来学家

    “约翰·B.伊佐是大师级叙事高手。他将各个故事编织成一幅迷人的图画,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由此教育我们。让这本书成为你的导师吧!”

    ——贝弗莉· 凯,国际职业系统(Career Systems International)创始人兼

    首席执行官、《职场随心所欲的 26种方法》(Love It Don’t Leave It: 26 Ways

    to Get What You Want at Work)和《零成本留住核心人才》(Love’Em or

    Lose’Em: Getting Good People to Stay)合著者之一

    “《人生没有后悔药》是一本魔法般引人入胜的书:有情感、有诗意、有

    见解。约翰·B.伊佐将睿智长者们甚为触动人心的故事娓娓道来,并借此熟练

    地揭示了活得圆满、活得有意义的秘诀。这本书读来很愉快,更愉快的是将

    书中揭露的深刻却简单的道理践行到生活之中。”

    ——吉姆· 库泽斯,《领导力挑战》(The Leadership Challenge)和《领

    导者的遗赠》(A Leader’s Legacy)合著者之一

    “细细品味《人生没有后悔药》中的智慧,我深感触动。这本书让我们看

    到了社会中缺失的长者智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的人生重点突

    出且更有意义。约翰·B.伊佐大胆地将‘死’这个字眼放在标题中,他向我们阐

    释了人生深刻却又简单的智慧,教我们成为更完整的人的核心。”

    ——大卫· 欧文,《通往真实的旅程》(Becoming Real: Journey to

    Authenticity)和《真实领导者》(The Authentic Leader)合著者之一

    “那些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事情,往往最需要人来帮助我们记忆。这本书

    驱使我们重新关注建立圆满人生的那些原则。”

    ——麦克斯· 怀曼,《桀骜不驯的想象力》(The Defiant Imagination)作

    者

    “如果一年只读一本书,那就读《人生没有后悔药》吧。伊佐博士总结了

    活出幸福和有意义人生的关键,为我们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这是一本非凡的

    智慧之作。”

    ——拉里·C.斯皮尔斯,格林利夫公仆领导力中心荣誉主席、高级研究员

    献给我的外祖父——亨利· 特普尔

    我戴着他的戒指,传承他的遗产

    序言

    一本书的序言就是一扇窗户,连接着作者的内心和读者的世界。序言可

    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作者为何偏偏要写这本书?作为读者,我能从书中获

    得什么?

    我撰写此书,是因为我毕生都在探索,活得完整、活得有意义到底意味

    着什么。自幼年开始,我就想知道通往美满生活和幸福离世的秘密。我爱听

    的歌、看过的电影和读过的书,都是我对何为真正重要事物的探索。我最最

    希望的事情就是能在死前寻得答案。我 8 岁时,父亲去世,年仅 36 岁,这

    使得我对这一探索有了更强烈的紧迫感。人生短暂,我们永远不知道还剩多

    少时间可以去发现幸福的秘密。

    我早年曾有幸与临终之人相处,发现每个人去世时非常不一样。有些人

    在走到生命尽头时,心满意足,遗憾寥寥,而有些人要么痛苦悔恨,要么悲

    伤无奈地想着人生本可呈现的另一番景象。时年 20 多岁的我开始去发掘是

    什么将这些人区分开来。

    许多年前,一位名为玛格丽特的中年妇女告诉我,她一直试着以一位“坐

    在门廊摇椅上的老太太”的视角来度过这辈子。她跟我说,每当她需要做出决

    定时,她就会想象自己是一位老太太,坐在自家门廊的摇椅上回想人生。她

    会询问那位老太太的意见,问问她该走哪条路。这幅画面真是美。

    一个念头开始在我心里发芽:我们在晚年是否有可能领悟到一些人生道

    理,若早些时候能知道这些道理,将对我们大有益处吗?如果与那些已经走

    过人生大半路途并已找到幸福和人生意义的人谈一谈,我们会不会学到一些

    关于人生目标和获得长远幸福的重要信息?

    出门旅游,要挑选酒店时,我都会利用一个网站,这个网站收集了其他

    成百上千名曾下榻过那些酒店的游客的经历。他们坦率的评论能让我发现那

    些酒店的“真面目”。这些年来,通过这个简单的办法,我找到了许多家珍品

    酒店,也避免了许多次灾难体验。我突然想到,人们也可以通过同样的办法

    去发现美满生活和幸福离世的秘密。

    我相信,如果我能找到那些已经发现人生意义的人,听听他们的故事,那么美满生活的秘密自会浮现。过去一年里,我设法找到了数百位幸福、睿

    智的老人,去采访他们,以发现他们从人生中学到了什么。

    在我看来,大多数人都认识至少一个这样的人:他她已明显从岁月中

    历练出了睿智,其他人可向其学习。

    于是,一开始,我向美国和加拿大的 15000 个人发出请求,请他们推荐

    人选。我问他们:哪些人是你人生中的睿智长者?你认识哪些可以教我们一

    些关于生活的重要之事的长寿人士?我收到的回复数不胜数。大家推荐了近

    1000 人。通过预先采访,我们选出了 235 位,他们都属于人们视为睿智者

    的这一群体,也代表了这一群体的多样性。我希望能够了解他们的人生故事,了解人生的秘密——我们死前必须知道的秘密。

    受访者年龄范围为 57~105 岁。他们几乎全都来自北美,但在种族、文

    化、宗教、地理位置和职业状态方面十分多元。虽然许多受访者在人生中已

    获得巨大成功,但我们的意图并非是寻找名人,而是来自各界的普通人。无

    论是小镇理发师,还是教师、商人、作家、家庭主妇,无论是牧师还是诗人,无论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还是土著部落首领,无论是穆斯林、印度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犹太教徒,还是无神论者,我们都试图从中得到这个问

    题的答案:哪些事情我们在死前一定要知道?那些离人生道路终点更近的人

    想教给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我们对每位受访者进行了 1~3 个小时的采访。我们有三位采访人:奥利

    维娅· 麦基弗、莱斯利· 奈特和我。我们问了一系列问题,问题清单列于本书

    最后一章。这些问题包括:什么给你带来了最大的幸福?你有哪些遗憾?什

    么事情重要,而什么事情后来发现其实并不重要?有过哪些改变人生轨迹的

    重要十字路口?哪些道理你希望自己要是能早一点知道就好了?

    本书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帮助读者了解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和我

    们是如何挑选受访者并随后对其进行采访的。第二部分阐述了我们从这 235

    名睿智人士身上学到的五大秘密。第三部分阐述了如何将这些秘密在生活中

    付诸实践,因为我们学到的其中一个道理就是:知道这些秘密并不够。的确,将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已经把这些秘密融入了生活。

    第四部分提供了我们对每位受访者的问题清单(我们希望读者可以用这些问

    题问问自己,也问问生活中的睿智长者),同时也提供了对下面这个问题的

    一些最佳回答:如果你只能对年轻人提供一句关于寻求人生幸福和人生意义

    的建议,你会说什么?最后是一篇后记,谈了谈这些采访对我人生的改变。

    根据几百人的人生经验写一本书实在是一大挑战。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

    一无二的,都值得学习。我认为,如果把几百人的人生故事都呈现出来,会

    让读者难以消化。于是,我决定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人(约 50

    名),分享他们的个人经历。我决定省去他们的姓氏,你会发现许多人出现

    了许多次,这是因为他们的人生对书中每一个秘密都有所启发。尽管我只分

    享了其中一部分人的故事,但请读者了解,这五个秘密是所有受访者共有的,极少有例外。在“一句话总结人生的秘密”这部分内容中,我分享了更多人的

    智慧。

    这本书适合处于人生各个阶段的人。这本书适合刚刚开启人生旅途的年

    轻人。正如精通互联网的年轻人用网络来发掘他人对各种产品和旅游地的体

    验一样,我希望你们会发现书中的各种人生经历也同样引人入胜。我们不必

    等到年老才变得睿智,我们可以在年轻时就找到智慧。

    这本书也适合像我一样的中年人,我们想要让自己发现什么才是人生中

    的重要事物,以免为时已晚。

    这本书同样适合步入晚年的人,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找到将智慧传承

    下去的方法。

    书名并不是随意取的。《人生没有后悔药》[英文版书名《死前必须知

    道的五个秘密》(The Five Secrets You Must Discover Before You Die)]有两

    大要素。第一点就是,人生确实存在“秘密”。采访中,我发现所有幸福、睿

    智之人最终都发现了这五个秘密,并将其融入生活之中。

    第二大要素,“死前”提醒我们,对人生真正重要事物的寻找存在紧迫性。

    一开始我提议在书名中加入“死”这个字时,许多人的反应很大。约半数人认

    为书名中带“死”字令人感觉压抑,而另一半人则说这样做“有必要”,能够让

    读者明白对人生真正重要事物的寻找存在紧迫性。其实,我在受访者中最常

    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一直认为永远都有时间去发现自己

    需要什么……但到头来,我们的时间终究非常有限。

    虽然对于能从采访中学到什么,我心里已经有一些清晰的看法,但我知

    道,身为研究人员,保持开放心态非常重要。我们必须提出那些问题,我们

    必须了解受访者的人生,只有当我们结束工作时,我们才能退一步,看看能

    从他们对人生的反思中学到什么共同的智慧。不过,我们学习到的最深刻的

    一点是,当我们结束这些工作时,结论变得十分明了。尽管受访者千差万别

    (年龄、宗教、文化、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态),但幸福人生的秘密却

    是共通的。

    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物似乎跨越了所有的我们常常认为将人区分开来的

    界限,比如宗教、种族和地位。

    我们三个采访者全都深深地为这次经历所打动。因为我们没有事先将问

    题发给受访者,所以在提问后,他们往往停顿许久才给出回答。我们每个人

    都注意到,在停顿期间,我们自己也在反思着同样的问题。什么给我们带来

    了幸福?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后半段时,会怎样回答

    这些问题?到那时,我们会希望自己能早一些知道哪些道理?我希望你在读

    这本书时,也有同样的体验。我希望你在阅读他们人生故事的同时,也反思

    自己的人生,开始更深入地发掘属于你自己的通往成就感和智慧的道路。

    有一件个人未竟之事也促使我进行这些采访。我外祖父是我人生中的一

    位睿智长者。家里人都对我说,外祖父拥有深刻的智慧,不仅自己找到了幸

    福,还用自己的人生影响了其他许多人的人生。外祖父膝下有三位深爱的女

    儿,不过他总是因为没有儿子而感到些许遗憾。我母亲说,我出生时,外祖

    父对她说:“我视约翰为亲生儿子,我会把人生的秘密教给他。”在我年幼时,外祖父就因心脏病发去世了。我未能有机会问问他书中的这些问题。但是,在这 235 位受访者的声音里,我听见了外祖父的声音。我知道,无论他现在

    身在何处,他一定会一直笑着看着我。

    这本书的前提很简单:我们不必等到年迈才能变得睿智。我们在任何年

    龄都能发现人生的秘密,而且越早发现,我们的人生就会越圆满。

    我采访的一位睿智长者总结了这次努力行动的价值。他对我说:“哪怕有

    一个人因为你的这番行动而提前几年学习到幸福的秘密,那就值得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享受这次阅读之旅。于我而言,这段旅程时而令人

    喜悦,时而引人流泪,但最后受益良多。与这些卓越之人的对话改变了我的

    生活,我希望也能改变你的生活。

    第一章 为何有些人能找到人生意义并幸福离世

    明智的百分之九十在于明智得及时。

    西奥多· 罗斯福

    智慧比财富更有价值。

    索福克勒斯

    为何有些人能找到人生意义并幸福离世?找到幸福、活出智慧的秘密是

    什么?人生在世,想活得有价值,哪些事情真正重要?这本书所寻找的就是

    这些问题的答案。

    要想睿智地生活,我们必须承认,人生存在两个基本的事实。第一个就

    是,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有限且不确定,可能是 100 年,也可能是 30 年。第

    二个就是,在这有限且不确定的时间内,我们有几乎无限种选择来利用时间

    ——我们选择把精力集中在某些事情上,而这些选择最终将决定我们的人生。

    我们出生时,没人给我们提供人生的使用手册,从我们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时间就开始流逝。

    我们不喜欢“死”这个字。人类许多活动旨在将我们与人生的真相隔离开

    来:人生是有限的,至少在地球上,没人拥有永恒。有些人可能犹豫过要不

    要拿起一本名字里带有“死”这个字眼的书,心里害怕哪怕仅仅只是承认自己

    会死的这个事实,也可能会导致厄运降临。可能在读到这个字时,心里也有

    点不舒服,希望我能赶紧挪到下一个话题。

    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终有一死,正是因为我们时日有限,发掘人生的秘

    密才十分重要。若我们能永生,那也不必急着去找通往幸福和人生意义的真

    正道路,因为享有永生的我们迟早会偶然但必然地踏上这条道路。然而,我

    们并不享有永生。无论我们处于哪个年龄段,死亡都离得不远。年轻时,我

    们可能觉得虽然死亡不可避免,但还离我们非常遥远。不过,我曾给各种年

    龄的人举办过追悼会,包括最近一位在肯尼亚旅行时去世的年仅 33 岁的朋

    友。我认为,死亡总是离我们很近,提醒着我们要好好生活。曾获诺贝尔奖

    的圣卢西亚诗人德里克· 沃尔科特把时间称作“邪恶的爱人”。一方面,我们知

    道时间是邪恶的,因为它会夺去我们在乎的一切事物,至少是我们这辈子所

    在乎的一切事物。另一方面,时间也是“爱人”,因为恰恰是死亡的不可避免

    才使得人生有了紧迫感和意义。我们时间有限,必须明智利用。

    知识还是智慧

    要知道如何充分过好这一辈子,需要的是智慧,而不仅是知识。智慧与

    知识不一样,而且从根本上讲智慧更为重要。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里,知识

    (即事实的数量)每六个月更新一次,但智慧却存在短缺。知识是事实的积

    累,而智慧则是辨别重要事物与不重要事物的能力。要是不能发现什么是真

    正重要的事物,我们就无法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

    我的第一份职业是长老会牧师。时年 20 多岁的我有幸与不少临终之人

    度过了大量的时间。通过那些经历,我发现每个人去世时的状态非常不一样。

    有些人去世时,一生意义深重,遗憾寥寥。这些人在走到生命尽头时,深感

    这辈子活得相当满足。还有些人在去世时回望人生,为错过真正重要的事而

    感到悲苦。尽管自己当时还年轻,我还是意识到,有些人找到了人生的秘密,有些人并没有。

    死亡于我而言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概念。我父亲去世时,年仅 36 岁。

    有天野餐时,他站起身来,然后就这么去世了。他的人生远称不上完美,然

    而就这么结束了,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我 28 岁时已经为别人举办了数十

    场葬礼,照顾了许多临终之人。我将与死亡的这种亲密接触视为一份极佳的

    礼物。也许是这些经历让我一直寻找着使人生圆满和有意义的秘密。我在很

    年轻的时候就发誓说,在我的那一天到来时,我不会带着遗憾回首人生,想

    着人生也许能是另一番景象。

    我妻子受训成为护士,她从年轻时候起,也见证了不少现实中的死亡。

    她的工作范围包括手术室、儿科癌症病房和急诊室。我们会定期谈论死亡话

    题。我们努力地在生活中意识到死亡的存在。

    我妻子莱斯莉好几次差点丧命。她出生时先天性心脏畸形,出生才几天

    就做了好几次大手术。不过,三年前的一次经历再次提醒了我们,生命是多

    么脆弱。

    当时,她去医院进行例行检查,做一次不会有生命危险的外科手术。直

    到今天我还记得,当时只有 10 岁的女儿西妮说:“妈妈,你不用真的去做手

    术吧?”莱斯莉再次安抚了女儿,第二天早上入院接受手术。

    接下来 72 小时发生的事在我记忆中仍是一片模糊。手术很顺利,她有

    些头昏脑涨,然后觉得有点不舒服。我和孩子们在医院陪她到晚上。次日她

    感觉好一些了,所以晚上我很早就离开了她的病房让她休息,跟她说我要去

    办公室办点事,第二天要中午才能过来。我们预计她一天之内应该就能出院

    回家了。

    第二天早上大约 11 点的时候,我给医院打电话,但我妻子却在胡言乱

    语,说出来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我赶到医院才发现,昨天半夜里,37 岁的她

    发生了中风。她看东西出现重影,并被转至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当日晚些时

    候,神经科医生让我做了至今为止此生最为艰难的一个决定。“你妻子得了中

    风,原因未知。我们现在必须决定是否使用血液稀释剂。这可能救她一命,也可能使出血更严重,这得看中风的原因。现在你来做决定吧。”权衡我所掌

    握的信息后,我决定允许他们使用血液稀释剂。接下来的几天,我的心都绷

    得很紧,感到心惊肉跳。

    这种事情发生时,我们都会有各自的体验。我无法知晓我妻子的体验,但对我而言,接下来那几个月真是各种情绪交织混杂。我很忙,日子被各种

    会议和任务占满。哪怕是莱斯莉在家康复期间,我也还是继续让自己忙碌于

    诸多任务之中。回想起来,我意识到我很想陪在她身边,但当时并没有做到。

    我不断地问自己:我这样的生活方式真的对吗?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我朋友吉姆· 库泽斯曾对我说:“逆境让我们看清自己。”但我不确定我喜

    不喜欢我看见的那个自己。她缓慢地康复,我悲伤地看着她每天费劲地完成

    以往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在此期间,我也挣扎着考虑我的余生。她这次中风

    提醒了我们,生命有多么脆弱,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那年年末,莱斯莉基本康复了,我对此深怀感激。我感觉我们获得了缓

    刑。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的经历粉碎了我们对健康和生命的肯定信念。生命

    短暂。我开始问自己:我真的已经发现生命中重要的事了吗?如果我现在离

    开人世,我能够说我已经找到人生的秘密了吗?当时我年近五十,加上妻子

    的中风康复,我踏上了书中跟大家分享的这段旅程,这段发掘“人生秘密”的

    旅程。

    由于我想弄清楚何为人生中重要的事、何为有意义的幸福人生的秘密,所以这本书诞生了。随着年岁渐长,我发现自己日益迫切地问自己那些我这

    辈子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什么事才重要?走到生命尽头的我会想些什

    么?既然剩余的时日有限,如何度过才算明智?找到幸福、活出意义的秘密

    是什么?[书籍分 享V 信 iqiyi114]

    我们最想要的两件事

    在我看来,似乎有两件事是人类最想要的。弗洛伊德称,人类最主要的

    驱动力是趋乐避苦。我这辈子并没有跟精神病人打过交道,但我与各大洲的

    人见过面、听过他们的故事(一开始是以牧师的身份,后来是因为主持个人

    发展课程),由于我的经历,我认为弗洛伊德大错特错了。

    从经验可知,人们最想要的两件事,一是找到幸福,二是找到意义。人

    们常常认为“幸福”这个词说起来太轻巧,比如“别担心,要开心”(意思是幸

    福而不自知)。我们也许把幸福看作由美食、性爱等愉悦事物带来的短暂快

    感。

    但我说“找到幸福”,意思是每个人都想体验愉悦、体验深深的满足感。

    我们想知道,我们的人生很完整,体验了身为人类应当体验的一切。约瑟

    夫· 坎贝尔是这么说的:“我想,我们所寻求的是活着的体验,这样,我们的

    人生经历在纯粹的物理层面上将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存在和显示产生回响;

    这样,我们才能实际感受到活着的狂喜。”

    这并不是指一直永久地处于幸福状态,而是指一天又一天地感觉满足和

    快乐,创造出我们称之为“幸福”的体验。在每天结束时,在我们的生命结束

    时,我们想要的是我外祖父口中所说的“内心愉悦的疲惫”。

    但幸福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并不足够。我相信,我们还想要找到意义。如

    果说幸福是一天又一天地体验满足和快乐,那么意义就是指一个人的生活要

    有目的。纳粹集中营幸存者、弗洛伊德的学生维克多· 弗兰克尔认为,人类的

    根本动力是追求意义。我们最想要的,就是知道我们的存在有意义,就是为

    我们活着找到理由。有人称之为目标感,而有人说这是为了留下遗赠或找到

    使命。在我看来,“意义”是指我们与外界之间的连接。意义是指我们并非孑

    然一身,因为我们的人生如果有意义,那么它肯定与除我们本身之外的其他

    事或其他人有所连接。

    幸福是人生的各种时刻,而意义是我们的连接感。倘若我们能永生,那

    么幸福也许已经足够。但我们终有一死,这使我们想要与外界产生连接,想

    要知道我们的存在有何意义。

    但怎样发现找到幸福、活出意义的秘密?怎样发现美满生活和幸福离世

    的秘密?

    我们许多人在生命旅程中跌跌撞撞,边走边学,最终找到了人生中的重

    要事物。我们通常在年迈时才发现智慧,但那时我们已经把大部分的人生路

    留在身后,要把学到的智慧付诸行动为时已晚。要是我们能在步入老年前发

    现有意义的幸福人生的秘密,会是怎样?

    我相信,我们不必等到年迈才能变得睿智。在我看来,人生的秘密似乎

    无所不在,在那些已经找到了我们所寻求之物的人的人生中得到了见证。

    在本书里,有我们在死前必须知道的五个秘密。要使人生圆满和有意义,这些秘密是基础。这些秘密是那些已经活出睿智的人送给我们这些仍在攀爬

    人生高峰的人的礼物。

    它们真的是秘密吗

    为什么我把这些发现称为“秘密”?我们通常觉得秘密是那些只有极少数

    人知道的事,然而当你读到这五个秘密时,你很可能觉得自己早就知道这些

    秘密了。这些秘密肯定不会把你惊得目瞪口呆。字典里,秘密的定义是“只有

    发起人或极少数人才知道的配方或计划”。尽管你可能已经听说过这五件事,但它们之所以是秘密,是因为似乎仅有少数人在生活中把它们当真。秘密性

    不在于这五件事新鲜,而在于它们是他人认为已找到幸福和人生意义的多样

    化人群中极其普遍的共同点。

    托尔斯泰在《安娜· 卡列尼娜》中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

    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采访中我发现,幸福的人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共同

    点就是这五个秘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他们不仅知道这些秘密,而且将这

    些秘密在生活中付诸实践。

    知道这些秘密还不够。有些事情我们都知道,但并没有付诸实践:锻炼

    有益身体健康、均衡饮食有益身体健康、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伴侣关系比其

    他事情都重要等。然而,我们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走到了我们已经知晓的

    这些“智慧”的对立面。我想在本书里回答两个问题:什么才重要——使人生

    圆满和有意义的秘密是什么?我们怎样将这些秘密在生活中付诸实践,使我

    们自己保持正轨?我认为,要知道,更要做到。知道是必要的,但并不足够。

    在我分享这五个秘密以及将它们付诸生活的实践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我

    发现这些秘密的方法。

    1. 约瑟夫· 坎贝尔,比尔· 莫耶斯.《神话的力量》(The Power of Myth).

    纽约:Anchor出版社,1991:52.

    第二章 为何我与小镇理发师谈人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孔子

    想象一下,假如你正计划去一个神秘的异国度假,你积攒毕生积蓄就是

    为了去此地旅行。在这个地方,几乎有无限种选择来消磨时光,你也知道你

    的时间不够将所有选择都探索一遍。你非常肯定以后再也不会来到这个地方,这是你唯一的机会。

    现在,假设有人告诉你,小区里一些人已经去过那个国家,探索过每一

    处角落。他们有些人十分享受这段旅程,遗憾无多,而有些人则希望能带着

    现在已经了解的知识再去旅行一次。你会邀请他们共进晚餐,让他们带上照

    片,听一听他们的故事和建议吗?尽管你会根据自身喜好,对他们的经验有

    所筛选,但你要是不听听他们的故事,那就太傻了。

    人生就像这样一次旅行。我们只能进行一次人生之旅,至少对我们的肉

    身而言是这样(目前我们也只知道这么多)。我们拥有的时间不确定,而且

    有限,许多人在到达旅途尽头时遗憾地想着本应以另一种方式来度过这段旅

    程,但也有许多人在到达旅途尽头时怀有深深的意义感和幸福感。我们为什

    么不能聆听那些已经走过这段旅程的人诉说他们学到的道理呢?这本书的设

    想很简单:如果我们能找到那些已经找到幸福的长寿之人,我们就能发现死

    前必须知道的那些秘密。

    我最大的一个天赋就是一直对他人很有兴趣。完全不认识我的人在跟我

    相遇后的很短时间内,通常都会向我敞开心扉,诉说他们的人生。我相信,这是因为我不会评判他人,也是因为我相信我们能通过聆听他人的故事而变

    得睿智。我曾听过一句话:“在想要开口时选择聆听,你会得到持续一辈子的

    奖励——智慧。”

    我们如何选出这些睿智之人

    可能是因为我相信智慧源自倾听,所以,当我开始要发掘智慧的秘密和

    使人生圆满和有意义的秘密时,我使用的方式是聆听他人的故事。我的方法

    很简单:一开始,我询问了数千人,让他们找到并描述一位在他们看来已经

    找到了人生意义和幸福的长寿之人。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找到

    了幸福和人生的意义,其身边人一定会注意到。我没有给“意义”这个词下定

    义,我认为,我们如果能找到那些已经找到了人生“意义”的人,就能揭晓人

    生“意义”的秘密。而且,如果我们让人们在他们认识的人之中,只找一个已

    经找到人生意义的长寿之人,那么通过这个过程找出来的名单将会是真正的

    独一无二,名单上的人的人生故事和反思也能让我寻得那些真正的秘密。我

    请了 15000 人推荐人选,收到的回复数不胜数。每天早上,我们办公室都会

    被语音留言、电子邮件和信件挤爆,人们推荐自己的家长、朋友和同伴,推

    荐那些他们认为已经“找到了人生重要事的长寿之人”。通过预先采访,我们

    将名单缩减至刚刚超过 400 人,在进一步对话后,我们最终确定了 235 个

    人。

    确定人选后,我们进行了 1~3 小时的面谈或电话采访,想知道他们学到

    的人生道理。我们对每个人都问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什么给他们带来了幸

    福?什么给人生赋予了意义?什么是浪费时间?如果能再活一遍,有什么事

    情他们会换一种方式去做?有哪些秘密,如何将这些秘密在生活中付诸实践?

    有过哪些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十字路口?对死亡有什么感觉?最重要的是,我们聆听了他们诉说人生如何展开的故事和赋予他们人生特征的实践,并努

    力从他们的经历中找到那些秘密。

    让本书独一无二的不单是我们与这么多年长者谈论他们的人生,而在于,这些人是其他人——通常是比他们年轻许多的人——认为已经找到了幸福和

    人生意义的人。

    我们年轻时,许多人生命中都有一些睿智长者。和你们许多人一样,我

    在早年间也遇见过一些睿智长者,他们似乎对人生有许多见解。他们也许是

    祖父母,也许是叔叔婶婶,又或许是导师。我们觉得自己生命中的一些长者

    已经找到了“人生意义”,他们的人生岁月已经把知识磨炼成了智慧。生活方

    面的事实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我外祖父就是其中的一位。我感觉得

    到,他对人生有所感悟,已经找到了人生重要的事。

    我认为,我们身边似乎处处都有睿智长者。我们只要带着发现的眼睛去

    看就行。他们可以教给我们许多道理。祖父母与孙辈之间常有强烈的情感纽

    带,可能是因为孩子们通常可以本能地感受到年龄与智慧之间的联系。

    当然,我们从很早时候起也知道,虽然智慧往往与年龄相关,但有时候,年长并不代表一定有智慧。我们许多人都认识一些老人,他们痛恨生活,几

    乎没有从过往岁月里学到任何东西。我知道这一点,所以我采访的人并不仅

    仅只是年长,这些人还向其他人展现出了智慧。我对智慧的定义是:有能力

    辨别真正重要的事物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与年长者谈话的价值

    与年长者谈话,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做法在我们的社会里并不

    是很常见。我们活在以年轻为导向的文化之中,这种文化认为,新鲜的、当

    下的事物最为宝贵(无论是笔记本电脑、汽车还是人)。所以,聆听长者的

    声音为什么如此宝贵?如果我们正处于青年或中年,为什么要向老年人寻获

    这些秘密?我们为什么不和各个年龄段看起来很幸福的人谈话呢?

    罗马尼亚有一句格言:“屋里要是没有老人,那就必须去买一个。”人类

    文化在过去成千上万年里都尊敬长者,这是有原因的。人均寿命 75 岁,无

    论再加20 年或减20 年,这时间都不足以凭借经验来学习到智慧(即孔子口

    中的“学而知之者”)。

    去年,我有幸在坦桑尼亚的几个部落里待了很长时间。正是当我置身于

    这些崇尚“长者”的部落里时,我才第一次产生了发起这个项目的念头。其中

    有一个名为 Irak 的部落,部落里的人在 50 岁时会加入一个由年长者组成的

    理事会。男女各有一个理事会。人们过往的所有生活都是在为加入该理事会

    做准备,部落的所有重要决定均由理事会进行抉择。我认识了一位 49 岁

    (与我同岁)的部落成员,他离成为长者只有一岁之遥。他告诉我,位于成

    为长者的边缘,这种感觉“再好不过了”。很容易感觉到,他这一辈子都在为

    那一刻做准备。

    部落成员在描述这一过程时,他们问我们:“在你们的社会里,长者理事

    会是怎么运作的?”我们一行来自北美的 15 人,大部分已年过 50,剩下的人

    也接近 50 岁。我们有些不安地解释道,我们并没有长者理事会,我们的社

    会里,年长者常常被送往养老院,或者与年轻人的生活隔离开来。我们生活

    在一个更加看重年轻人的社会。[书籍分 享V 信 iqiyi114]

    坦桑尼亚部落里的这位长者十分惊讶:怎么能这样!他们在内部交流之

    后,强烈建议我们回国后成立一个理事会,并且“让年轻人听听我们的声音”。

    坐在东非的深山里,有那么几个时刻,我们佯装自信地认为这是个不错的主

    意。它提醒了我,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承认,值得聆听

    的智慧往往随着年岁增长而出现。我意识到,美国的社会已经丢掉了这一份

    经验。

    有趣的是,Irak 部落的成员们还告诉我们,他们常常邀请青年男女以嘉

    宾的身份参加各自性别的理事会,因为一些年轻人已经拥有智慧了。这一课

    真的很棒!尽管智慧往往随着年岁增长,但我们可以更快地找到智慧——我

    们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现人生的秘密。

    进行该项目期间,我们有幸采访了不少原住民长者。在加拿大和美国的

    原住民文化和土著文化中,某些年迈人士会被称为“长者”。与 Irak 部落的传

    统不同,年龄本身并不能让人成为长者,而且也没有提名和票决的过程。其

    实是到了某个时候,可以很明显看出某人已经找到了智慧,之后其他人就开

    始将其视为长者。在他们的文化中,长者受到尊敬是因为他们能从长者身上

    学到很多。他们的文化对祖先灵魂保持尊重,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祖先授

    予他们智慧。

    在一个城镇化程度和流动性都越来越高的社会里,许多跨越代际的视角

    纷纷遗失。几年前,我在巴西遇见一个男孩,他说他最好的朋友是街上的一

    位老人。这种友谊是一份礼物,但在所谓的发达国家里,许多年轻人拒绝接

    受这份礼物,有时是社会原因,有时则是因为自己不愿倾听。当我回首自己

    的人生路时,有一点遗憾:我应该向那些比我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人寻求

    智慧,而不该总是自认为从错误中学习,这才是获得智慧的首要方法。在我

    们的人生中,我们亟需长者——已经找到智慧的年长者。

    我这次研究的一个前提是一项简单假设:我们看见智慧时,我们能够知

    道。受访者之一,我朋友鲍勃,曾广泛地与加拿大许多土著团体进行合作。

    他本人并不是土著。几年前,有一次他与一位身材娇小、身高不到 1.2 米的

    女性土著老人走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她抬头看着他说:“要是你是我们文化

    中的一员,你一定是一位长者。”这位女性仅仅只是和鲍勃走了一段路,但她

    依然知道智慧就在她眼前。这个故事与我们创作本书的过程很相似。我们请

    人们想想自己的“人生路”,然后告诉我们他们愿意称之为“睿智长者”的一个

    人。

    235 位受访者的年龄范围为 57~105 岁。他们大多来自北美,但在种族、文化、宗教、地理位置和职业状态方面十分多元,跨越了三代人。无论是小

    镇理发师还是教师、商人、家庭主妇,无论是土著部落首领还是艺术家,我

    们都试图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哪些事情我们在死前一定要知道?那些离人

    生道路终点更近的人想教给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为什么找年逾花甲的人

    我们刚开始进行采访时,年龄底线并不是 60 岁。我们开始采访年龄超

    过50 岁的人,在采访了约 25 个人之后,我们三个采访者聚在了一起。我们

    每个人都说自己注意到 60 岁以上的受访人和 60 岁以下的受访人之间存在巨

    大差异。这样来表述我们的发现最合适:到了 60 岁左右,我们开始回首反

    思自己的人生。几乎可以说,60 岁以下的人仍在为生活所纠缠,无法完全从

    其中抽身开来。不过,我渐渐开始相信,年逾花甲之人似乎更为睿智的原因

    可能更为神秘和美丽。也许年龄与智慧之间存在神秘或逐渐进化的联系。也

    许我们一边变老,一边反思,以便在离开人世前将我们学到的道理传承下去。

    我们发现,在非常接近 60 岁时,人类开始一边生活,一边回首过去,这也

    许能解释我们俗称的“年龄的智慧”。正如诗人切斯瓦夫· 米洛什曾经写道:“我

    感受到的平和是不再思考,并与想到死亡有关。”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都

    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年逾花甲的受访者身上。

    这并不是说许多年龄低于 60 岁的人没有智慧。实际上,本书的前提就

    是我们能在任何年龄发现这五个秘密并指导自己的生活。我们只是认为,与

    那些有能力回首人生的人进行交谈能够收获很多独特的看法。此外,有时候

    必须要走到生命尽头才能肯定是否已经找到自己的幸福。有些人在而立之年

    非常幸福美满,但最后过得非常不幸福,因此,我们认为明智的做法是与那

    些离人生终点更近的人进行交谈。

    结束所有谈话之后,在死前必须知道的五个秘密清晰地出现在了我们面

    前。尽管受访者群体相当多元化,但我们发现,这五个秘密极其普遍,跨越

    了通常将人们分隔开来的界限——宗教、种族、文化、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

    关于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物、什么让人生更有意义,这似乎是人类不为信仰

    或文化所束缚的一段共同旅程。

    萧伯纳写过:“青春是一件美妙之事,可惜浪费在了年轻人身上。”我认

    为他的意思是,人往往要经过大半辈子才知道人生该怎么活,等到我们知道

    何为真正重要的事物时,我们的时日往往也几乎到了尽头。不过,我们不必

    等到年迈时才能发现智慧、才能知道什么重要——正因如此,我邀请大家同

    我一道,静坐在这235 位受访者跟前,让他们带领我们发现这五个秘密。

    第三章 忠于自我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钓鱼,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想要的

    并不是鱼。

    亨利· 戴维· 梭罗

    与数百人谈论他们的人生意义,是我个人收获的一份厚礼,同时也是一

    次挑战。我们听到的故事深刻、有趣,往往还令人感伤。我们没有事先将问

    题发给受访者,所以受访者在说话时,往往也在发现一些他们潜意识里知道

    的事,这种感觉很美妙。有时候仿佛像是我在见证睿智者发觉自己幸福的秘

    密。有时候,受访者与我分享的那些道理对他们而言明显不是新鲜事了,他

    们不仅在很早之前就学到了这些道理,而且多年来一直以某种形式与其他人

    分享着这些。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在于从我们听到的许许多多个故事中找出共同点。人

    们在描述同一件事时,措辞可能千差万别。我记得儿时有一个游戏,人们排

    成一线,一个接一个悄声地向后传递一个秘密,到后来已经与最初的信息驴

    唇不对马嘴。我必须认真聆听,跳出具体措辞和故事,从而找到智慧的共同

    核心。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是否有一个特别突出、特别确凿的秘密,能使人幸

    福美满。

    我认为确实有这样一个秘密,而且我们若想明智地生活,这是我们第一

    个必须知道的人生道理。

    有一些词语和看法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出现。人们一直说“你要遵从内

    心”“你要忠于自己”“你要知道自己的本性和意图”,还有“你要知道什么对你重

    要”。将那些幸福生活、安然离世的人与我们区分开来的一点就是,他们不断

    自问是否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遵从内心的答案。第一个秘密就是:对

    自己坦诚,对自我坦诚,并且带着目的而活。

    选择清醒地生活

    若要遵从内心、忠于自我,首先我们必须选择清醒地生活。清醒地生活

    是什么意思呢?苏格拉底说过,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换一种说法就是:

    要不断检视自己的生活,确保生活处于正轨,否则你极有可能过着别人的生

    活,这意味着你在临终时将意识到,你并没有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我从受访者身上学到的一点是,智慧意味着频繁反思,一而再、再而三

    地自问生活的前进方向是否正确,并不断进行调整,更加贴近自己想要过的

    那种生活。与受访者相比,许多人过日子完全不进行反思,只是单纯地体验

    生活,极少问自己怎样才能更加接近想要走的路。

    一位 72 岁的妇女埃尔莎总结了反思和清醒的意义。当我请她给年轻人

    提一条关于寻找幸福和人生意义的建议时(我们对每位受访者都提出了这个

    问题),她说:“我提不出来。要把幸福的秘密告诉他人,我必须和他们坐下

    来,深深地看着他们的眼睛,弄清他们的为人,找出他们的梦想。我这么说,是因为幸福的秘密就在于忠于自我。”每个人都有一条最忠于自我的路,沿着

    这条路走,就能找到幸福。幸福之人自问的问题并不是精力是否集中在重要

    事物上,而是精力是否集中在对他们而言重要的事物上。

    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但我们如何忠于自我去生活?秘诀就是带着目的而活,定期、持续地问

    自己三个重要的人生问题:

    · 我是否遵从内心、忠于自我?

    · 我的人生是否将精力集中于对我重要的事物上?

    · 我现在是不是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乔治博士已年逾古稀,是退休的物理学教授。他在近 40 年的职业生涯

    里教授了好几代年轻人,所以我自然而然地问他,在他教导成千上万名学生

    时,注意到了什么人生道理。他跟我说,他注意到“遵从内心的学生,与不遵

    从内心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他说,有些学生在追寻其他人——也许是父

    母——的梦想,或者纯粹是走进了一个不符合其最真实自我的领域。那些学

    生总是很纠结。但其他那些“遵从内心的学生,尽管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但总

    能战胜挑战。几年后,我会和许多学生见面,那些遵从了内心的学生仍然风

    生水起,而那些没有遵从内心的学生则似乎一辈子都在纠结。”如同乔治博士

    在学生中注意到了这一点一样,我也在受访者中注意到了同样的差别。是否

    遵从内心,情况会完全不一样。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忠于自我会带来好的

    结果,反之则会酿成苦果。

    对自我的不忠实,往往在人生很早的时期就种下了种子,因为那时我们

    没有自问这辈子想做什么,而是与他人进行攀比。有一位受访者,85 岁的演

    员安东尼,至今仍在定期进行导演和演出。近 70 年来,他一直走在最忠于

    自我的道路上:表演和娱乐。直到现在,他的导演还会对他说:“继续做你现

    在正在做的事,因为很有成效。”安东尼跟我说:“我做的只不过是忠于自

    我。”

    他告诉我,在很小的时候,他总是观察高年级的男孩。每年,他都会从

    其中选一个人,心想:“我要像他一样。”之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其实谁都

    不像。幸福之路不在于决定要变得像谁一样,而在于决定做最真实的自己。

    他建议道:“不要试着成为别人,坚持做你自己就行。”

    多年前,一家杂志称我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汤姆· 彼得斯的人”。汤

    姆· 彼得斯是商界领袖,最知名的代表作是《追求卓越》。

    杂志事件发生几年后,我与准备派我进行全国巡回演说的一些人进行会

    面。他们让我说一说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我跟他们说了我登上杂志封面的

    事,还说那本杂志称我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汤姆· 彼得斯的人。话音刚落,世界最大的公开研讨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便皱了眉头,粗暴地说:“我不想让

    你成为下一个汤姆· 彼得斯,世界上已经有这么一个人了。我想让你成为第一

    个约翰·B.伊佐。”我相信,他当时想给我的建议与乔治博士给他学生的建议

    一样。第一个问题始终一定是:“我现在的生活忠于自我吗?”这句话对我极

    有帮助,指导了我更加深入地挖掘我的独特之处,而不是努力模仿他人。

    你的人生脱靶了吗

    我年轻时就读于一所新教的神学院,学习古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圣经》

    中,“罪”(sin)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与弓箭有关的一个词。这个词的字

    面意思就是“脱靶”,也就是没有击中目标。最深重的罪就是没有击中你原本

    给人生设定的目标。所以英国伟大的诗人华兹华斯才会在《序曲》(The

    Prelude)中写道,他必须成为诗人,“否则罪孽深重”。如此一来,带有目的

    而活就意味着问自己:我的人生离靶心有多近?

    忠于自我的问题有两个层面。第一,我每天的生活是否忠于自己的灵魂?

    我喜欢跟人说,生活的问题就在于每一天都非常重要。一段幸福、有意义的

    人生是无数个幸福日子的积累。当我在倾听受访者们的人生故事时,我渐渐

    清楚地发现,智者知道什么是好的一天(对他们自己而言)。正如我之前所

    说,我的祖父是我人生中的一位睿智长者。他过去常常说,要在每天结束时,拥有“内心愉悦的疲惫”。他将之与“内心厌恶的疲惫”进行对比。他跟我说,当你的生活集中精力于那些真正对你重要的事情上时,就会感到“内心愉悦的

    疲惫”。但是,即使我们似乎是赢家,但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忠于自我时,往

    往会产生“内心厌恶的疲惫”。在我看来,了解自我的第一要素就是弄清楚对

    我们自己而言,怎样才能在一天过后感到“内心愉悦的疲惫”。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更多地进行反思。当某天感到“内心愉悦的疲惫”时,我们要留意,当天有哪些正确的方面,有哪些因素成就了你的满足感。若某

    天感到“内心厌恶的疲惫”,我们也可以反思其背后的因素。

    我在练习这个简单技巧一段时间后,注意到了几件事。在我感觉“内心愉

    悦的疲惫”的那些天里,我几乎总是在白天出过门。哪怕只是去公园散步 15

    分钟,感觉也大不一样。在我感觉“内心愉悦的疲惫”的那些天里,我几乎总

    是留出了一些时间给别人,尤其是家人朋友。我不把工作当任务,而是集中

    精力在工作中做出改变,而且在白天进行了一些锻炼。相比之下,在感觉“内

    心厌恶的疲惫”的那些天里,我整天都在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没有时间陪伴家

    人朋友,没时间进行阅读或学习。注意到这些简单的差别并进行反思之后,我得以拥有更多感觉“内心愉悦的疲惫”的日子。这个模式,我在受访者中多

    次见到:幸福之人知道哪些事情给他们带来幸福,并一直优先进行这些事情。

    我大半辈子都打网球。在网球场上,我总是会没有时间概念,这也很好

    地解释了约瑟夫· 坎贝尔提出的“追随天赐之福”(following your bliss)的观

    点。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参加了一个网球夏令营,那边的工作人员给了我

    如下建议。他们说,大多数人在打球时,根本不会进行反思。得分便狂喜,失分便沮丧。大多数球员没有就得分或失分的原因进行反思。夏令营教了一

    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每一分之后,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得了分还是失了分?

    为什么得分或失分?基于这些思考所得,下一分比赛中我要做出哪些改变?

    我的网球有了进步,我的人生也是。

    假如每天结束时,我们自问这三个问题:今天感觉是“内心愉悦的疲惫”

    还是“内心厌恶的疲惫”?若是前者,是哪些因素带来的?若是后者,是哪些

    因素导致的?基于今天观察所得,明天我要做出哪些改变?假如我们在人生

    的每周、每月、每年都问这些问题,我们的人生会越来越接近“靶心”。

    当然,遵从内心、忠于自我还包括一些更为宏大的问题。我在这个世界

    上的职业和工作是否真正体现了自我?我的整个人生轨迹是我真正想要的人

    生路吗?我现在是不是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找到你的命运

    有一位受访者叫胡安娜,是一位 60 多岁的拉美裔美国女性。在她年仅

    3 岁时,她们全家从尼加拉瓜移民至美国,用她的话来说,“真是坐着运输香

    蕉的船过来的”。她告诉了我拉丁文化中的一个概念,命运(destino)。与

    我们所熟知的概念相似,命运是指人们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有一条真正要

    走的路。这与宿命论(即她注定会成为总统或者他注定要失败)不一样,更

    像梵文中“法”(Dharma)的概念,即每个人都有其真正的本色。

    这个概念也被人用其他方式描述过,比如我之前提到的“追随天赐之福”。

    这些不同的话语都在诉说同样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一条最忠于自我的路,沿着这条路走,就能找到满足。但遵从内心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我们

    怎么知道自己是否正在遵从内心?

    “遵从内心”有许多含义:工作与你最深层次的兴趣相吻合;忠于自我地

    选择想要哪种生活(并且诚实面对自己的欲求);如果内心有微小声音说,你正在偏离内心最深处的欲望,那么要抽时间听一听。

    73 岁的威廉是一名作家、研究员和人生转型期顾问。他告诉我,他自身

    的幸福感大多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忠于自我。“我找到的人生意义大多源于命运。

    命运于我而言,并非终点所在之处,而是正在走的人生之路。每个人生下来

    就有注定要走的一条路,这不是指注定要到达某个终点,而是指我们人生在

    世注定要拥有的一系列经历。”他接着说,他有许多次都体会到了强烈的命中

    注定的感觉,比如他说:“我 4 岁时,趴在草地上观察蚂蚁,看到它们生活

    的维度与我很不一样,于是产生了巨大的神秘感,想要一探究竟。我知道,一探事物的究竟就是我命运的一部分。当这种时刻来临时,天空并没有变色,而是如神赐般坚定。”

    汤姆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已经 60 多岁。他是在加拿大西部大草原上长大

    的土著梅蒂斯人(Metis)。梅蒂斯人是加拿大土著与法国商人通婚所生的后

    裔。他年少时的一次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这种经历在我的受访者中并不罕

    见。许多受访者都能找出人生具有重大影响的一刻,就是在那一刻,他们认

    识到了自己的真我以及活在人世的原因。

    在他 14 岁那年的初冬,他和一些年龄相仿的朋友们出门滑冰。他们离

    开村子前,几位长者警告说湖面尚未完全结冰。不过青春无敌,他们忽略了

    这些警告。“我们经过了一个人称‘大岛’(Big Island)的地方,在那儿滑冰玩

    了大半个下午。我记得在过来的路上,冰面上有一处大裂缝,那个裂缝每年

    都有,所以我们并没有太在意。”

    天色渐暗,他们四个男孩启程回村。来到冰面裂缝处时,汤姆的三个朋

    友都小心翼翼地经过,但汤姆停了下来。他一边大喊着让朋友们来看,一边

    全力向前滑并跳过裂缝,但落地时,脚下的冰面破了。倏然间,他已落入水

    里,身处严寒的冰湖之中。他向上看,并向洞口游去。他抓住冰面,向朋友

    们呼救。他们一个个试图过来帮他,但每次他想爬上冰面时,身边的冰面都

    会裂开,让他再次落入严寒的冰水之中。

    筋疲力尽、浑身发抖的他看着几个朋友一个接一个向村子跑去,寻求帮

    助。最后一次抓住冰面时,他看见三个朋友中的最后一个也转身离开了。汤

    姆沉入冰冷的湖水中。他能感觉到生命正从身体里流逝,向上看已经看不见

    冰面的洞口,只有一片黑暗。

    “我意识到自己要死了。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脑子里想的全是湖边排

    列着的树。那些是山杨树,我的族人称它们为颤抖的山杨树,因为它们的树

    叶小,起风时树叶飘动显得整片森林都在颤抖。我开始感觉自己的生命流逝

    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些颤抖的山杨树,想着我以后再也见不到它们了。

    我正要放弃时,感觉到那些树在呼唤我。我向上看了最后一眼,发现上一刻

    还完整的冰面,此刻竟有一个完美的圆洞。我向上伸手抓住冰面,冰面没碎。

    我看见最后一个离开的朋友正好就在能听见我声音的范围内,我朝他大声呼

    救。他折返回来,递出外套,把我拽出了险境。”

    当时,他只是为捡回一命而心存感激。不久后,他开始思考那次经历:

    “我一直想,为什么临死前我想到的会是那些树。为什么我想到的不是我的家

    人、父母或祖父母?我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些树,那些颤抖的山杨树,想着我

    以后再也见不到它们了。这个谜困扰了我许多年。”

    近 20 年后,他把这个故事告知了一位女性医治者。她对他说,那些树

    救了他,因为他命中注定要成为仪式主持者。在他的部落里,山杨树是某些

    神圣仪式的中心部分。那位女性医治者告诉他:“你生来就是要成为一名医治

    者。”汤姆意识到,他这辈子以来一直都感觉到成为精神领袖的使命,只是他

    一直抗拒那些暗示。那一刻,他看见了自己的命运,他真正要走的路。成为

    仪式主持者时,他被赋予了一个“精神”名字:“站立白水牛”。自此 30 年来,站立白水牛在主持仪式和精神向导的工作中找到了最深的意义感。尽管他靠

    其他工作谋生,但主持仪式、引导他人成了他人生意义的真正来源。

    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湖旁边都有一棵颤抖的山杨树,一件最

    忠于自我的事物。我们听从这些渴望的声音时,就能找到幸福和人生意义;

    无视这些声音时,我们会感觉内心有一个洞,就像冰湖那个洞一样,无法填

    满。我们抓住幸福,但它每次都会在手中破碎,如同冰湖上的薄冰。某些人

    与汤姆一样,从某次经历中发现了真正要走的路,但对许多人而言,发现自

    我的过程要微妙得多,需要时间。

    当我决定对他人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人生时,我心中马上出现的一个

    人选就是鲍勃(他还不到 60 岁)。我在上一章提到过,鲍勃与土著人民一

    起工作了多年,一位年长的土著女性曾对他说:“要是你是我们文化中的一员,你一定是一位长者。”他告诉我,这是他受到过的最高的赞誉。

    虽然对鲍勃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我都了解,但这次采访依然揭露了他的一

    段内心旅程,展现了忠于自我会带来什么。他的母亲是一位鸟类观察家,父

    亲是一位园艺爱好者。小时候,父母会给他两种打发空闲时间的选择。“他们

    说我可以出门在大自然中游玩,或者上楼看书,于是我两件事都干了。”他花

    时间在大自然中神游,观察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在房间里,他阅读关于

    自然和鸟类的书。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在户外就像在家中一样自在。自然

    世界令他着迷,带给他无尽欢乐。大约 10 岁时,有一天他向母亲宣布,他

    要“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不过他现在承认,当时的他可能还不知道生物学家

    到底要做些什么。

    他遵从了他的本能。虽然他曾在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工作过,也做过

    志愿者,但贯穿其生活主线的一直是荒野。回首过去,他对自己这辈子努力

    保护野外地区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这一切源于自然,而置身自然之中就是

    他的那棵“颤抖的山杨树”。

    在人生早期看到不忠于自我的后果,有时也是好事。鲍勃的父亲是一名

    受人尊敬的麻醉师,在鲍勃 20 多岁时,医院为鲍勃父亲的第 20000 场麻醉

    手术举行了庆祝活动。聚会结束回家的路上,鲍勃问父亲,庆祝这么多年的

    医生生涯是怎样的感觉。他父亲回答说:“我宁愿做一个会计。孩子,医生生

    涯里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记录我自己的账本。”知道父亲并没有遵从内心,鲍勃十分震惊。父亲一辈子行医,但只有在记账时,他才会投入地忘记时间。

    “那一刻我决定,如果有人问我从事某种职业是什么感受,我不要回答说我宁

    愿怎样怎样。”这幅画面在鲍勃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一直以来都坚守着自己这

    份誓言。

    他的人生还展现了在职业生涯之外也要了解自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还

    有,带着目的而活、了解自我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秘密。多年来,我一直想知

    道为何鲍勃和玛丽膝下无子,但出于礼貌,我从来没问过。我想他们可能有

    医学上的不孕问题,不愿给他们情感上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在我采访鲍勃时,他说:“我和玛丽是主动选择不要孩子的。在确定关系前期,我跟她说,如果

    我们生了小孩,那么她需要独自承担父母的责任。我的人生路就是工作,我

    不想让孩子阻碍我的使命,也就是保护自然。玛丽也有同感,所以我们共同

    决定不要孩子。”

    幸福生活的处方如果规定了必须有某些元素才能幸福,那么几乎是无用

    的。有些受访者的使命就是为人父母,这是他们最忠于自我的道路,沿着这

    条路前进令他们非常幸福。我妻子莱斯莉就是这样的人。她天生就是照料他

    人的人,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护士工作中,她都走在这条忠于自我的路上。

    如果她没有孩子,她就不是依照命运而活。但是反过来,对鲍勃等其他人来

    说,也是这个道理。反思和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之后,他明白自己不应该养

    育小孩。

    如果不遵从内心,不仅会给你带来灾难性后果,还会牵连其他人。我的

    一位最好的朋友总是觉得他母亲认为孩子们非常烦人。虽然她尽力了,但并

    没有自然而然地学会如何养育子女。年幼的他就已经能察觉到她对于家长这

    一角色的抗拒。这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人爱的小孩。他也知道,父母的关

    系里没有深深的爱。他的父亲有酗酒问题。

    快到 40 岁时,他去拜访了母亲。已是成人的他能够看到母亲深深的哀

    伤。她对人生的看法都带着成年积累的怨恨。他鼓起勇气,带着同情心地问

    她:“妈,你从来都不想要孩子,对不对?”几分钟的沉默后,她说:“儿子,我这辈子犯了两个大错。第一,我离开了苏格兰。我爱苏格兰。第二就是嫁

    给你爸,生了孩子。”我朋友心里并没有感到愤怒,而是解脱与同情的情绪交

    织在一起。解脱是因为他意识到他的本能感受是对的。他本来就无法让母亲

    更爱他,因为问题不在他身上。同时,他也体会到了同情。突然间,他理解

    了母亲的感受,因为母亲没有遵从内心;他也理解了父亲的感受,因为母亲

    嫁给他并非出于遵从内心,而是遵从传统义务,而父亲酗酒也许一部分是因

    为几十年来一直与这样的女人生活在一起。然而,正如有些人对孩子没有激

    情却依然生儿育女,也有另一些人,孩子本该是他们忠于自我的生活中很重

    要的一部分,但他们却将一生投入在事业中。

    遵从内心需要勇气

    遵从内心,有时可能需要让其他那些想要我们遵从他们梦想的人安静下

    来。我和罗恩见面时,他已经 70 多岁。他在医药世家长大。他的叔叔是社

    区里受人尊敬的医生,当罗恩决定学医时,他的家人朋友都为他的决定叫好。

    就在他就读医学院之前,他以病人的身份去看了一位才能出众的脊椎按摩师。

    治疗过程中,他了解了这门相信身体自愈能力的学科。这门学科肯定了肌肤

    接触的价值,他本能地觉得这个说法很有吸引力。“我立即就被这个职业所吸

    引,我知道它很契合我的灵魂。我知道,这样做是遵从内心。不过在当时,脊椎按摩医学在人们眼里还有点神秘,所以当我宣布了我的打算之后,朋友

    们的反应让我很难堪。他们说:‘所以现在你想做个江湖医生是吗?’但我知

    道那就是我要走的路,所以我排开了他们的声音。”

    忠于自我常常是指要听从我们内心的呼唤,哪怕他人听不见这种呼唤。

    罗恩接着跟我说,后来当他放弃了脊椎按摩师的成功事业,转而成为一名“能

    量治疗师”时,他也遇到了同样的阻力。这一次,他依然知道这是他要走的路。

    “我这一辈子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我觉得,大部分人也都是这样,他们知

    道该做什么,但必须得有勇气行动起来。”他还告诉我,遵从内心有两个关键

    ——有自律去倾听,有勇气去遵从。[书籍分 享V 信 iqiyi114]

    听了罗恩的故事后,我想起了自己走过的路。我的职业生涯从牧师开始,离开教区后,我进入了商业世界。我并非完全有意地决定进入商业世界。一

    方面因为需要工作,另一方面因为我对工作在人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感

    到着迷,所以我进入了向管理层发展的领域,而且发现我在这方面有天赋。

    但在后续十年里,我也缺失了一些东西。我当初成为牧师,一部分是因为我

    想与人谈论他们人生的意义,谈论我们时代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和平、生

    态等)。慢慢地,尽管商业工作收入不错而且也有意义,但我对商业的兴趣

    越来越少。并不是说我的企业工作没有回报,它一直有回报而且现在仍然如

    此,只不过我也想写一些、说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有许多声音告诉我要实

    际一点,鼓励我更深入地进行向管理层发展的工作。但是我一直在聆听内心

    存在了一辈子的声音,正是这个声音令我选择了牧师作为第一份职业。我知

    道,最忠于自我的路就是探索关于意义和智慧的问题。

    我开始越来越多地在企业工作中融入个人意义、爱情关系和我们对后代

    的责任这些问题。于外,我越来越成功,但更重要的是,于内,忠于自我的

    感觉令我感受到了更深的满足。

    我进行这个项目,一部分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而且我觉得,这次努力的

    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正如我外祖父所言,忠于自我时会

    有“内心愉悦的疲惫”,而不忠于自我时,即使我们似乎是赢家,往往也会产

    生“内心厌恶的疲惫”。

    这个情况明显引出了一个问题。遵从内心是否意味着推翻整个生活、进

    入全新的方向?在采访中我发现,有时,要遵从内心,我们必须对生活进行

    彻底的改变。罗恩要成为脊椎按摩师,就必须放弃医学院。但更多情况下,受访者只是做出了小的改变,慢慢靠近真正要走的路。

    例如,小时候曾掉进冰湖的汤姆,他在 30 岁意识到他应当成为一名治

    疗者时,并没有放弃他的“正职”工作。他开始学习主持康复仪式,并将越来

    越多的时间投入到这份工作中。虽然他谋生的主要方式从来都不是主持仪式,但现在,主持仪式已经是他的生活中除了家人之外最重要的部分。这些年来,他只是使治疗工作在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66 岁的杰姬在早年投身银行业,并且相当成功。40 多岁时,她参加了

    一次团队培训活动,所有参与者都需要说出自己选择银行业的原因。轮到杰

    姬时,她说:“虽然我在银行已经工作了 25 年了,但我一直都想做一名教师。

    从商是我父亲的激情所在。”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出这番话,这让她很是

    惊讶。“我惊呆了。虽然我喜欢在银行工作,但我一直都知道,缺失了一些东

    西。”

    她好几周都在思考自己能做的选择。她在银行的事业很成功,生活方式

    也是建立于银行工作的基础之上。她没有辞职,而是开始在当地一家儿童中

    心担任周末时段的志愿导师。在那儿做志愿者许多个月之后,她发现自己所

    在的银行赞助了当地一个组织,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她调研了那个组织,跟她的经理说,她想参与到银行这方面的工作中。她慢慢地成了银行与那家

    组织进行接洽的主要负责人,而且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这些年间她(受银行

    安排)已经三次带团前往非洲。“因为意识到了教学对我非常重要,所以我才

    能在银行工作的同时,将教学融入我的生活之中。”

    有时候,我们很难做出这种决定,可能还会困扰一段时间。我的朋友格

    斯喜爱摄影,但他谋生的工作是施工经理。虽然他喜欢经理这份工作,但自

    然摄影一直就是他那棵颤抖的山杨树,如同成为精神向导之于站立白水牛一

    样。未来某天,格斯可能会辞去这份工作,又或者他可能只会在这份工作之

    外在摄影上投入更多精力。也许他有一天会成为全职摄影师,又或者摄影一

    直都只是他的一大爱好,但无论如何,只有继续将摄影摆在人生的中心,他

    才会找到幸福。这是他的命运。

    因此,我从受访者中学到的秘密就是永远不要停止自问是否遵从内心,自问现在的生活是否是内心真正想要的。我学到的道理就是,如果你一直问

    这个问题,如果你一直向靶心移动,你就会得到满足。受试者一直在问这些

    问题,然后如同水手在公海航行一般,他们只是在广阔的世界里不断进行细

    小调整,最终可以精准地到达他们想要到达的地方。

    选择成为一名脊椎按摩师的罗恩是这样说的:“你必须遵从内心,因为否

    定内心就是否定一切。当然了,你会犯错,你会脱靶,但如果你一直保持自

    我,你就会越来越靠近你人生在世的意义。”

    也许忠于自我并不仅仅是关于工作、家庭,或者是否生儿育女,或者居

    住地在哪儿。关键是,我们人生中的那些“画面”和“时刻”是否忠于自我。

    一位受访者向我诉说了他 50 多岁时的一次濒死体验。现已年逾古稀的

    理查德跟我说,当时他在医院进行检查,心脏病发作,心跳停止了一段时间。

    他现在还非常清晰地记得自己“飘离”体外,在上空看着医生和护士对他进行

    抢救。他能听见心电图显示直线时发出的声音,能听见医生说:“理查德,坚

    持住,一定要坚持住。”

    “我一直听人说,临终时,你的一生会在眼前闪过。我发现,其实看见的

    并不是整个人生,而是人生中的一些画面。那一刻,我意识到那些人生画面

    让我感觉很舒适,感觉就像我一直忠于自我。那一刻之后,我再也没有惧怕

    过死亡。那些画面让我感到很安心,因为我发现,如果你对那些画面感觉舒

    适的话,你也就不怕死亡了。”

    我相信,我们都希望如此——在走到生命尽头时,知道自己一直忠于自

    我、忠于我们的本性。听着理查德的话,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闭上双

    眼,试着想象会在我脑海中闪过的那些时刻。我会有哪些遗憾?会有哪些我

    希望出现、但仍然缺失的画面?

    要忠于自我,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有自律去真正聆听内心的声

    音。这份自律意味着我们要拿出时间来问一些重要的问题。许多被其他人视

    为智者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会定期花时间反思人生。但我们太

    过忙碌,几乎没有时间听一听自己灵魂的声音。在我妻子中风前,我和她的

    生活都非常忙碌:经营公司、抚养孩子、看电视、出门旅游、赚钱、购物、写书等,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时似乎并没有非常忙碌,但那次中风对我们

    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们的节奏慢了下来。慢下来之后,我们开始聆听。我们

    开始以之前从未有过的方式依赖彼此,开始慢慢地放弃一些不重要的事物。

    有时候,只有在我们被迫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更加清晰地看待事物。

    有时宇宙让我们聆听

    当宇宙让我的朋友戴维停下脚步、静静聆听时,他那会儿 30 多岁,是

    一家大型商业杂志的资深编辑,生活非常忙碌。忙到没时间问一问这种生活

    是否是他真心想要的。有一天工作快结束时,他坐在书桌旁,突然觉得胸口

    很重,很快就演变为感觉像是有一座大山压在身上。在医院急诊室里,他身

    上接着各种仪器,此时,他想了想自己的人生。这一刻,安安静静,没有杂

    务分心,他问自己,有没有真正地遵从内心。之后,他开始跟宇宙讨价还价

    起来。他思考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要是我活过今晚,必须做出哪些改变?

    未来 24 小时会发生什么仍是未知,他跟护士要了一支铅笔和一些纸。

    他如禅道般清晰地写下了五件事:

    · 更多娱乐;

    · 领养一个孩子;

    · 回馈社会;

    · 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 建立一个基金会。

    “那晚,我躺在那儿,眼前闪过我这一生。我不觉得我整个人生都是错误,但我知道在某些方面,我与内心的声音相去甚远。”

    那晚,戴维并没有死在医院里。几周后,他打电话对我说:“好消息是我

    没有死,坏消息是我还活着而且拿着这份单子!”宇宙让他躺下来反思,并且

    把聆听的自律强加在他身上。现在他必须得有勇气行动起来。

    他写在纸上的那五件事怎么样了呢?他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上花了太多时

    间,需要拿出更多时间去享受生活。他意识到领养孩子是一个重要得无法推

    迟的梦想。他意识到他想花更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

    么会写“建立一个基金会”。接下来两年里,他随身带着那份单子。他领养了

    一个儿子。他花大量的时间享受生活。他搬到离家人更近的地方,而且两年

    后他确实以他父亲之名建立了一个基金会。

    当然,这份单子我们任何一天都可以写,不必等到卧病在床的那一天。

    在太平洋西北地区的土著传统中,有一句俗语:今日是赴死的好日子。当然,这句话的意思是,今日是彻底为自己而活的好日子。假如现在你正躺在医院

    病床上,你会在那份短短的单子里列出什么?要更加忠于自我,我必须……

    71 岁的物理学教授乔治告诉我,他注意到,遵从内心的学生与不遵从内

    心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他还给了我一项职业忠告。“我总是在第一天上课时

    跟学生们说:不要指望临时抱佛脚。不要指望将好几个月的工作在学期末进

    行恶补,这是没用的。人生也是一样。无数人不停地说,总有一天他们会遵

    从内心,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如果有件事你必须要做,那么现在

    就开始去做。遵从内心、保持自我,便会水到渠成。”

    这就是第一个秘密:忠于自我。

    要把这个秘密融入生活之中,每周要思考下面这四个问题:

    · 这周或者今天的生活是我想要的样子吗?怎样能使明天或下周过得更加

    忠于自我?

    · 这周的生活中,我是不是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明天或下周,怎样能使

    自己更加趋近想成为的那种人?

    · 我现在是否遵从内心?此刻,真正遵从内心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 下周,怎样把这个秘密更深地融入生活?

    第四章 不留遗憾

    智慧始于征服恐惧。

    伯特兰· 罗素

    坟前洒落的最悲痛之泪水,是为那些来不及说的话和来不及做的事。

    哈丽亚特· 比彻· 斯托

    我们在走到生命尽头时不会觉得遗憾的是什么事?我不知道在进行这些

    采访之前,我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但我很肯定,我现在的答案一定不一样。

    遗憾可能是我们都最为害怕的一件事,我们都害怕在回首人生时,希望

    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的行事方式能够有所不同。凭借我过去 30 多年的经验,加上受访者的证实,我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如果我们生活圆满、完成了

    自己希望完成的事情,那么我们可以优雅地面对死亡。我们最害怕的是没能

    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尽可能地圆满,在临终时说“要是那样就好了”。

    所以,要想找到真正的幸福和人生意义,我们必须接受第二个秘密:不

    留遗憾。要不留遗憾,我们必须带着勇气而活,向着我们所欲而前进,而不

    是避开我们所惧。要不留遗憾,我们必须克服生活留给我们的不可避免的失

    望。

    我们让每位受访者都告诉我们,他们人生中有哪些重要的十字路口,什

    么时候他们决定了要走哪个方向,以及这个决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什么重

    大影响。当他们回想那些十字路口时,几乎总是注意到风险的存在——尽管

    内心恐惧,但必须向着自己所欲而前进。

    明显的是,我们在走到生命尽头时,不会觉得遗憾的是我们曾冒险,哪

    怕事情的结果不如我们所愿。没有一个人说自己后悔做了某些失败的尝试。

    大多数人说,他们冒险还不够多。

    我们很可能会后悔自己没有尝试某些事情,知道这一点会极大地影响我

    们的决策。看起来,令大多数人感到遗憾的并非失败,而是选择完全不去冒

    险。实际上,我的许多受访者告诉我,我们口中的“错误”往往是学习的大好

    时机。

    这个观点换言之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永远无法确保成功,因为任何方面

    的任何尝试都有失败的可能。爱情总有被拒绝的风险,追随梦想总有失败的

    可能。我们无法确保成功,但若压根儿不去尝试,那我们注定失败。选择去

    冒险,哪怕风险很小,也会对人生路途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生不留遗憾意味着更多冒险

    唐纳德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已经 84 岁。他接受培训成了心理学家,一生

    富足而有意义,遗憾寥寥。他人生最大的幸福来源便是 56 年的婚姻。他的

    妻子在采访的 6 年前去世了。当我问他人生中有哪些“十字路口”的时刻,他

    马上带我回到了62 年前的那场大学舞会上。

    “我是个害羞的年轻人,非常害羞,尤其是与女士说话的时候。大一那年,在大学舞会上,我看见房间对面有一位年轻美女。她穿着乳白色毛衣,秀发

    柔顺,笑起来特别好看。看到她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她是我的另一半。这就

    是我要娶的女人。”

    年轻的唐纳德在房间里看过去,他知道她很受欢迎,身边是其他受欢迎

    的女孩子,他也知道受欢迎的女孩几乎不会和害羞的小伙子说话,更别说共

    舞了。他知道,如果去邀请她跳舞而遭到拒绝的话,会有被人取笑、窘迫难

    堪的风险。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走了过去,告诉她,她就是我要娶的女人。她觉

    得很新奇,对我也没留下什么特别好的印象,不过还是与我共舞了。一支舞

    完毕后,又跳了第二支、第三支。后面几周,我大力地追求她,之后她终于

    意识到,这支舞得跳一辈子了。”

    他在 20 多岁时做的这一个小小的决定——决定冒着失败的风险去追求

    他想要的东西——结果是唐纳德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这场婚姻从

    许多方面定义了他的人生,尽管妻子已去世 6 年,但他告诉我:“我感觉她

    就在我身边,每天都是。”

    但我一直在想,如果那一天他的恐惧占据了上风,如果他没有采取行动

    而只是把失败封存起来,结果会是如何?84 岁的他在回首人生时,会不会后

    悔没有走到房间的那一头进行尝试?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小小的勇气之举最终都会定义我们的人生或者成为

    我们在寻找幸福的路上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但既然我们无法提前获知哪些

    风险会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就必须向着我们想要的前进,而不是避开我们所

    惧。

    也许我们需要做一个基本的选择:是活在恐惧之中,还是集中精力于实

    现我们想要的。我们每次选择保守的做法时,都会进一步偏离我们最真实的

    自我。我们每次选择不按照内心所想的方向前进时,都会为将来的遗憾埋下

    种子。

    梅是一位 70 多岁的女性,我在采访她时,感觉到了最为辛酸的一刻。

    她告诉我,过去几十年里,她一直在写六本不同的书。不过一本也没写完。

    那些书在她的电脑里,进度不一。

    我问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未写完的书,她说:“我这一辈子都不会把事情

    做完。我之前以为这只是拖延症。但现在反思之后,我认为,我不写完那些

    书,是因为书一旦写完,就会有人来读。如果有人来读,也许读者会跟我说,我不是写书的那块料。我想,我是因为害怕遭到读者拒绝,才一直没有把书

    写完。”

    我对她充满了同情。她已经 71 岁,由于恐惧,她也许永远也完成不了

    那本已经在她心里存在了一辈子的书。当然,她害怕遭到读者拒绝,这份恐

    惧可能会成为现实,但是,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事能比去世时仍将故事束缚在

    心里更糟。

    但我们许多人恰恰都在这样做。因为害怕遭到拒绝、害怕失败,或者因

    为不确定自己能否成功,我们去世时,仍然将我们的书、我们的梦、我们的

    故事束缚在心里。

    当我问受访者关于遗憾和关于风险的问题时,他们往往将两者联系起来。

    我也开始意识到,这些受访者总结的道理不仅来源于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来自几十年来对其他人生活的观察。活的时间久了,你会观察到其他许多

    人的生活,在他们的人生故事里,你会发现人生的秘密。

    保罗 76 岁,在商业咨询领域经营着一份成功的事业。他结交了许多朋

    友,在 70 多个国家工作过,结婚多年。他的工作包括向各种公司的许多高

    管提供咨询。

    “我与许多高层决策人员共事五十年了。我发现,许多年龄稍大的人生命

    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做某件事,他们后悔没有把握机会。人们对未做之事的

    遗憾更甚于已做之事。人生到头最大的恐惧是行事保守,一个错误都不犯。”

    艾奥瓦州沃坎镇上 63 岁的小镇理发师肯告诉了我一个与之相似的故事,无关企业精英,而是这个美国中西部小镇上的逸事。“我们镇子里有一对夫妻。

    丈夫得了癌症,很快就去世了。妻子觉得特别遗憾,因为他们俩说过想去很

    多地方旅游、想做很多事情,都无法完成了。这是生活的一大恐惧:错过。”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当我问这 200 多位受访者,如果能回到过去,他们

    想对年轻时的自己说些什么时,最常听到的回答就是要多去冒险。正如 60

    岁的克雷格所说:“你想要的不是在物理层面上更多冒险,而是要在心灵层面

    更多冒险,要冒险向真正向往的生活伸出你的手。”

    采访中,许多受访者都有过这样的时刻:他们预知到了风险的存在,但

    将其视为通往幸福之路上的一大步。60 多岁的胡安娜告诉我,在她 50 多岁

    时,出现了一个工作机会。在此之前,她一直是拉丁裔美国人社区中的领导

    者,当她决定离开工作多年的那家组织(同时也是离开居住了 27 年的家)

    时,她觉得自己突然“迷失在了荒漠之中”。加入一家覆盖更大范围社区的组

    织、进入领导力发展的世界,感觉压力很大。她对我说:“我这辈子都活在自

    己族人的社区里,从来没有面对过全是白人的听众,我突然变成了一个新

    手。”与许多受访者一样,她认为这次冒险在很大程度上给她带来了更大的满

    足。“这件事扩展了我的能力,现在我意识到,要是我当时保守行事,那我永

    远也不会打开这整个世界。”她后来还著有几本关于跨文化领导力的书,如果

    她当时停留在自己的安全区里,这几本书也不会面世。

    不留遗憾的秘诀

    这留给我们几个更加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自己想要的前进方向上更

    多地冒险?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避免为自己的不作为留下遗憾?

    在此过程中,我的最好的老师也许是下面这位70 多岁的女性。她“二战”

    期间在德国长大。回首人生,她对我说,在那些最重要的十字路口时期,她

    必须带着勇气行动,而非带着恐惧。例如,德国在战后一切都很艰难。22 岁

    的埃尔莎第一次迈出了人生中具有重大风险的一步。她决定移居加拿大,开

    始新生活。当时,她在加拿大举目无亲,工作无望,也不懂当地语言。她对

    我说,现在看来,尽管这个决定在当时风险很大,但却是她人生真正的转折

    点。

    当我问她如何冒着重大风险行动时,她说:“每当我考虑到风险时,我会

    开始想象,冒险行动之后可能会出现的最佳结果。我会想象,要是冒险成功,一切都能成为现实。然后,我会想象冒险行动之后可能会出现的最糟情况。

    我会问自己能否处理最糟的情况,每次我都知道我能处理。也许我移居加拿

    大之后,事情并不如意。我最后可能会身无分文、孑然一身,但我知道我永

    远可以选择回家。但之后,我想象了可能出现的最佳结果,我会开始一段新

    生活,在这个新的国度交很多朋友、找到爱情、生儿育女。然后,我把这幅

    画面固定在我眼前。每当我的信心开始动摇时,我都会想象自己正为之奋斗

    的最佳结果。我会一直提醒自己,比失败的后果更糟的是离开了可能会出现

    的好结果。”

    许多人在生活中完全相反。面对风险时,我们想象出可能发生的最糟情

    况,然后令这些想法在脑子里根深蒂固。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唐纳德才在大学舞会上走向那位年轻姑娘(被受

    欢迎的女生们围绕着的受欢迎的女生)。他知道他能接受嘲笑,但接受不了

    自己不去接近他感觉应当迎娶的那位女生。还有 70 多岁、有六本未完成书

    稿的梅,也许如果她只想着写完一本书之后可能出现的最佳结果,也就是那

    份成就感,那么这幅画面将会令她战胜对失败的恐惧。听过这些受访者的话

    之后,我很肯定我们能够接受自己被拒绝的事实,但希望自己临终时写完了

    已经开始写作的书,或者希望已经去过了一直想去旅游的地方——这才是可

    能出现的真正糟糕的情况。

    我在冷战最紧张时期的纽约市长大,当时,核战的威胁十分真实。肯尼

    迪遭暗杀时,我在读二年级。我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学校里的空袭演习。我

    们观看了关于核试验和炸毁房屋的电影。每隔几个月,我们就会进行空袭演

    习,为“炸弹”的到来做准备。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恐惧,害怕某天我坐在书

    桌前,生命就此结束。空袭演习的声音响起时,老师会让我们所有人都钻到

    书桌下。我当时想,我那张连着椅子的旧木书桌并不能提供多少保护。

    有一次演习,我的一位朋友肯尼走到了窗前,而其他所有人都蜷缩在书

    桌下。老师说:“你在干什么?快躲到书桌下!”肯尼回应道:“布朗夫人,如

    果我注定会被他们炸死,那我宁愿站起来看明媚的日光,也不愿躲在书桌

    下!”

    我们许多人一辈子都躲在书桌下,觉得失败和拒绝可能是最糟糕的事。

    然而,这 200 多位受访者让我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结论:我们最应该害怕的是

    因为不去尝试而留下遗憾。 [知识众筹群]

    您好:我是您的贴身学习秘书小言,很高兴能够在这里与您相见!

    如今内容付费模式的到来,对于真正期望认知迭代的人来说是一个福音。学习者付

    费,成为认知学徒,滤掉繁杂的信息碎片,学习真正的知识,是我们每个人渴望的。

    但是,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钱去购买和更多的时间去发现自己喜欢的

    知识!

    小言找到了为您节省金钱和时间获取更多知识的方法:

    由小言来定阅购买各种有价值的付费内容,然后汇聚打包每天分享给各位伙伴学习!

    这需要很多费用购买和时间整理。于是有了众筹模式,每人出一点钱,购买更多付

    费内容。由小言整理并且及时分享给大家学习。

    【加入会员群您可以免费获取以下资源和服务】

    1.“得到 app”内的付费订阅专栏完整课程实时更新

    2.“喜马拉雅 fm”热门付费内容完整课程实时更新

    3. 各大网课平台付费课程免费分享

    包含(得到、知乎、喜马拉雅、网易云课堂、唯

    库、知乎、豆瓣等平台付费音频课程)

    4.新课程众筹资格

    上面没有提到的课程或者以后新开的课程,根据你的需要会在群里组织众筹,保证相同需

    求的人,以极低的价格得到新课程。

    5.电子书定制服务权(此服务需另付费) 【以上资源和服务都会为您提供网盘账号和密码,直接登录就可获取】

    统一入会费68元

    (众筹课程可灵活选择,价格可灵活处理)

    欢迎添加小言微信咨询。会为您免费送上福利资源,试听内容以及感想。欢迎志同

    道合的您在这里同爱学上进的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与其费钱费时地寻找资源,不如尽早加入我们让您一劳永逸

    期待成为您的贴身学习秘书——小言

    选那条可以书写最精彩故事的路

    怎样让人生避免产生遗憾?本书序言部分提到过一位名为玛格丽特的妇

    女,她告诉我,她这辈子一直试着以一位“坐在门廊摇椅上的老太太”的视角

    来度过。她跟我说,每当她需要做出决定时,她就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当我

    变成一位老太太,坐在摇椅上回想人生时,我会希望自己做了哪个决定?”她

    说,几乎每次这样做时,她应该走的路都会变得清晰。著名作家兼精神向导

    蒂娜· 麦茨格是这么说的:

    “选那条可以书写最精彩故事的路。”

    要想人生不留遗憾,这是有趣又简单的办法。我们不断向前看并自问,当我老了,或者临终时,会不会后悔即将要走的这一步?我现在的生活方式

    是否会留下遗憾?

    在人生早期,当我还年轻时,我有过许多机会去做一些有趣的事。在聆

    听人们的人生故事时,我意识到,我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与那些我通常出于恐

    惧而拒绝的机会有关。我在神学院学习牧师工作时,出现过这样的时刻。美

    国两大国家公园——大蒂顿国家公园(Grand Teton)和谢南多厄国家公园

    (Shenandoah)两度向我抛出橄榄枝,提供了夏季牧师的实习岗位。我心中

    一直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情感,但我在大城市里长大,而且从来没有机会在户

    外度过大量时间。在公园里工作非常具有吸引力,而且我隐约知道,这段经

    历将会十分宝贵。然而,我当时处于一段恋爱关系之中,担心与恋人分别数

    月,所以两次拒绝了实习机会。今天,我认为如果我当时假想自己已是老人,坐在门廊里,我也许会对自己说:“如果这段感情足够坚固,它能撑过异地恋,但你热爱自然,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这种机会了。”那段感情最后还是走到了

    尽头,机会也没有再次来临。

    我的人生中,近期还有一个实例。去年,一位好友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去东非与 15 名中年男人待一个月,见一见部落中的长者,在野地里露

    营。这是我一直想要实现的一个梦想,但当时正是我一年中最忙的时候,若

    是踏上旅途,将会推掉大量的工作。这次,我拜见了门廊里的那个男人。他

    对我说:“等到我这个年纪,你不会挂念这个月少赚了多少钱,而会一直在心

    里对非洲之旅念念不忘。”我踏上了旅程,探索了好几种迷人的文化,见识了

    前所未见的荒野之美,想念着不在身边的家人,这也让我意识到他们对我有

    多重要。在坦桑尼亚期间,我与部落长者们同席而坐,萌生了进行这次项目

    的念头。因为担心会对“忙碌”日程产生干扰,我差点错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

    一次经历。

    与他人的各种谈话造就了本书,从这些谈话中,我学到的关于第二个秘

    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一定要为人生所欲而进行尝试,因为我们不会

    为尝试失败而感到遗憾。第二重要的道理是,如果有关系需要修复,现在就

    去修复。被问及人生遗憾时,许多人会谈到出现在他们人生中的人,谈到那

    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尚未说出口的话和永远未能修复的破裂关系。

    仿佛时日无多般生活

    我的好友戴维· 库尔博士是一位天赋过人的医生兼作家,这些年来,我和

    他一起举办了许多次个人和领导力发展研讨会。这期间,我们会进行一个练

    习,让人们想象自己的生命只剩下六个月。我们告诉他们,他们在这几个月

    不确定是健康状态还是处境艰难。然后,我们将六个月之后的准确日期告诉

    他们。

    我们说:“假设六个月后的这一天,你会死去。在这之前,你必须要做的

    五件事是什么?”整个房间都是绷紧的寂静,往往会用一些奇怪的幽默盖过去。

    大家开始写下这六个月里一定要做的事时,往往都会写必须要修复某些关系。

    有时会写下一个推迟实现的梦想。一旦大家写完单子,我们问:“如果单子上

    列的事情是你生命只剩六个月时必须要做的事,那么,无论你的生命还剩多

    少时间,这些事情难道不是都很重要吗?”不言自明的一点是,我们的处境已

    然如此。我们的生命可能确实只剩六个月,自问生命如果只剩六个月将怎么

    过,是一个让生命不留遗憾的好办法。

    59 岁的生物学家鲍勃心酸地对我说,一定要在关于人的事情上不留遗憾。

    “我和父母一度十分疏远。他们不同意我的婚姻,真的是把我和未婚妻踢出了

    家门,他们对我说,要是我选她,那就滚出去。我们彼此疏远了很多年,但

    几年后,我刻意去跟他们谈了谈,消除了隔阂。太多人对这种事放任不管,一生到头时,这种事会困扰着你。好歹也至少要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现年70 多岁的露西多年来与母亲关系疏远。在母亲生命最后 20 年里,她们俩基本没有说过话。“我真希望我能早点跟她联系,尝试向她展示何为爱。

    我会对每一位愿意聆听的人说,如果有什么话要说,那就尽快说出口,哪怕

    你感觉还没准备好。”

    许多年前,有一位叫贝蒂的女士参加了我主持的一场研讨会。我谈到了

    遗憾,还谈到我们往往有一些必须修复的关系。我让每个人都写下与他们关

    系疏远的一个人的名字。之后,我让他们想象,他们在人生尽头,垂垂老矣,坐在门廊里。他们希望与这个人之间发生什么事?

    几周后,我收到了来自贝蒂的一封信。她告诉我,她和儿子已经快 20

    年没有说过话了。多年的无视下,原本的小摩擦已经变成了大伤口。他们谁

    都没有主动跟对方说话或联系对方。参加我的项目后,她想象自己年老时的

    情景,觉得如果没有尝试修复这段关系,她一定会有很深的遗憾。她在信中

    说:“我知道,如果他拒绝我抛出的橄榄枝,我可以接受,但我不能接受自己

    不去尝试。”

    她给儿子打了电话,诉说了她的感觉。她说:“我几乎已经不记得我们之

    间发生了什么,也许这个矛盾在当时很重要。很抱歉,我是矛盾的一方,但

    对于曾经彼此相拥的两个人来说,20 年时间真是太长了。”她的儿子给她回

    电话了,多年来的伤痛被搁置一旁。同时被搁置一旁的还有他们在人生尽头

    注定会感觉到的那份遗憾。

    当我问现年 60 岁的朋友鲍勃怕不怕死时,他回答:“对于死亡,我不感

    觉紧张。我会带着微笑离开。我对人生、对我留下的遗赠、对我这辈子的生

    活方式都感觉很棒。”这就是人生不留遗憾的奖赏。

    当然,人生永不会完美,无论我们多么小心,生命中总是会有些遗憾。

    尽管有些人被他人视为最为睿智之人,但他们仍然表达了不少遗憾。无论我

    们的人生多么美好,我们总是会在一些事情上留有遗憾。不过,睿智之人告

    诉了我,要如何对待遗憾。

    遗憾,最好是放手

    许多人告诉我,重要的是不要一心只想着遗憾,也不要对自己太过苛责。

    约翰在接受采访时,已经快要 94 岁了,他在遗憾这件事上有一些睿智的见

    解。

    他在成年后的头 35 年曾走过一段弯路,不过他并没有让自己被遗憾压

    垮,这一特质在受访者中也很常见。我开始意识到,这些人并不是比我们经

    历了更少失望或走了更少弯路,只是拥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而已。如同约翰

    对我所说:“我人生的头一半时间里,只希望去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但随之

    而来的却是梦想幻灭的痛苦。这种事发生时,可想而知,你会有遗憾,有时

    还会想:我是不是浪费了生命?我知道我的经验变得更丰富了,但有时我也

    会想,如果我走了另一条路,人生会变得怎样。但你不能将人生建立在‘如果’

    的基础之上。后来的人生里,我顺其自然,有过许多幸福的时刻。童年起我

    就知道我天生有艺术天赋,但我的工作使我无法表现这份天赋。在布拉格生

    活的那两年,我手头时间更宽裕,参加了人体素描课程,培养了一项爱好,这份爱好使我最后三分之一的人生有了新的意义。回到加拿大后,我用多年

    来在工作中学到的编辑技巧进入了医疗保健方面的编辑领域,超过 15 年的

    这些时间,我觉得极有收获。我还参加了平面艺术所有方面的课程,在水彩

    方面刻苦磨炼,在退休后,绘画成了我的第三份事业。如果没有走这些弯路

    ——可能有些人会将其视为遗憾——我的人生可能就不会发生如此多的美妙

    之事。”

    年逾古稀的埃尔莎告诉我,她听过的最好的一条建议来自她女儿:“妈,你只要拍拍身上的灰尘,重新站起来就好了。”在那些他人认为已经找到了幸

    福的人之中,一项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能够“拍拍身上的灰尘,重新站起来”。

    他们并非拥有比他人更少的失望,而是拒绝让自己被挫折所击败。也许决定

    人生幸福的往往是我们在经历挫折后走出怎样的一步。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

    八九,这些不如意之事往往要求我们再次冒险。受伤或迷失之后,依然去爱。

    哪怕失败或遭到拒绝,依然去尝试。或者如约翰一样,只要意识到自己走在

    错误道路上就好。约翰拍尽了身上的灰尘,重新找回了人生之路。听着超过

    200 个人的故事,我意识到这通常是故事的主线。

    谈到遗憾,需要我们拿出一种温柔的优雅。人们常说,要原谅他人,需

    要先原谅自己。虽然五大秘密之一是不留遗憾,但我们大多数人终究都会有

    些许遗憾。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去治愈我们有的那些遗憾,将其浸润于谅解

    之中,让自己知道,在多数情况下,当时的我们已经做出了自身所知的最佳

    行动。智慧的一个标志就是能够拥抱遗憾并且放手。在接受采访的睿智长者

    和那些不那么幸福的人之间,我确实注意到了一个差别,那就是他们对人生

    遗憾的不同处理方式。最幸福的人都能平和地继续人生,而不幸福的人则停

    留在遗憾和那些错失的机会里。

    然而,遗憾在我们的人生中确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遗憾能提

    醒我们究竟何为真正重要事物,如果我们听听遗憾的声音,就能避免陷入可

    能位于前方路上更深的遗憾泥沼。出于对未能前往国家公园工作的遗憾,我

    同意了前往非洲。我们能看看以前的自己,知道现在应该怎么做。我们的人

    生永远无法避免遗憾或错误,但如果我们能定期回顾自己从前的状态,无法

    完成人生使命的可能性就更小。

    当被问及是否冒险足够多时,几乎所有受访者都给了否定答复。也许在

    活了很久之后,我们开始意识到,可能的损失比我们所想的要少得多。如果

    知道只能再活一年,你会冒险去做哪些事?你现在是否活得十分保守,像是

    躲在书桌下或者静静站在窗边看精彩演出?如果以坐在门廊里的老人的视角

    看你的人生——你会希望自己完成了哪些未完成之事?

    秘密二就是不留遗憾。

    要把这个秘密融入生活之中,就要思考下面这四个问题:

    · 今天或这周我是否有所行动?明天或下周,怎样能使自己更真实?

    · 这周我是否基于信念而行动?下周,我如何更深地基于信念而行动?

    · 如果出于勇气而非恐惧行动,这一刻,我要怎么走出人生下一步?如果

    以门廊老人的视角回首人生,这一刻,我会做出什么不一样的行动?

    · 当前我是如何应对人生挫折的?我在前进还是后退?

    第五章 化身为爱

    爱就是人生。错过爱,就是错过人生。

    利奥· 巴斯卡利亚

    现年 70 多岁的戴维向我诉说了他在父亲临终时的经历。家人从世界各

    地聚集到一起,共同陪伴他父亲度过人生最后的时日。戴维注意到,在那段

    临终时日里,他父亲并没有谈论自己拥有的那些财物。他对这辈子得到的汽

    车、房屋或其他任何财物只字不提,而是让自己围绕在人生各个特别时刻的

    照片里——婚礼、孩子出生、家庭旅行、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光。看着父亲离

    世,戴维得出一个结论:“在人生尽头,时日无多时,我们唯一在意的真的只

    有爱。”许多年里,戴维一直记着这幅画面,这幅画面指导着他的人生。伟大

    的意大利裔美国励志作家利奥· 巴斯卡利亚曾说:“爱就是人生,错过爱,就

    是错过人生。”从我们进行的几百次对话里可以清晰地看出,爱,无论接受或

    付出,是幸福、有意义的人生的根本构件。当然,这一点结论并不意外。当

    我让别人猜一猜我从与年长者进行关于他们人生的对话中学到了什么时,大

    多数人猜到,爱可能既是幸福的最大源泉,也是遗憾的最大源泉。他们猜得

    没错。

    但是,我从幸福和有意义人生的这些秘密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并

    不是只有接受爱才重要。我学到,幸福和人生意义的秘密是同时也要成为一

    个富有爱心的人。所以,我们在死前一定要知道的第三个秘密就是化身为爱。

    爱是一种选择

    既然我说我们必须化身为爱,我必须首先定义什么是爱。爱是一个拥有

    诸多含义的词。我们有必要区分情感上的爱和选择去爱。我们的社会通常只

    把爱视为一种情感。我们说“她疯狂地爱着他”,我们说“爱高尔夫和比萨”,我们说“爱参加聚会”等——但我们所说的只是情感层面的爱。但在聆听受访

    者的对话时,我开始意识到,当他们说爱在他们的人生中十分重要时,他们

    对爱的定义更偏向于一种选择而不是情感。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的秘密就是

    选择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化身为爱。

    尽管我们可能不具备随心所欲地“感受”爱的能力,但我们每时每刻都有

    能力选择化身为爱。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在生活中践行这一秘密。首先,我

    们选择爱自己。其次,我们选择与最为亲近之人(家人、朋友等)带着爱而

    行动。最后,我们必须在生活中与人的各种交互中选择化身为爱。

    73 岁的保罗是一名退休商人,在采访伊始便告诉我,他患有癌症。他还

    说他是临终关怀护理的志愿者,有大量时间照料处于绝症最终阶段的病人,帮助他们在告别人生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舒适。尽管他自己的病可能会成为绝

    症,但他仍然花时间安抚那些临终之人。

    他对我说了一段经历。那次,他值班时需要照料一个从未谋面的男人。

    他到达地点接班时,前一位护理人将他拉到了一边。“他告诉我,接受照料的

    病人患有癌症,已经扩散至面部。他还对我说,病人的脸已经完全变形,要

    做好准备,因为见到他时,我可能会有点不适。我走进房间,看到他的脸,那是一张满是红肿溃疡、已经完全变形的脸。起初,我感觉泛起了恶心。”

    保罗记得,虽然他觉得恶心,但他还是有能力选择去爱这位病人。“那一

    刻,我选择用充满爱的眼神看着他。他的脸变了,我看见了他内在的美。我

    能看出他精神抖擞了起来,因为我相信,他在潜意识里已经知道我选择了去

    爱他。”保罗意识到的这一点,许多受访者也这样说过:选择去爱的能力改变

    了我们。

    我所说的爱并非情感意义的爱,而是选择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我笔

    下的第三个秘密,化身为爱,指的并非是感受爱,而是选择去爱。

    首先,爱自己

    践行这个秘密,首先就是要选择爱自己。只有从根本上选择看见自己的

    价值,我们才能找到幸福。爱自己对于精神健康而言非常重要。对有些人而

    言,爱自己可能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因为成长过程和早年经历让我们深深

    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但对其他人而言,爱自己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一章里提到 71 岁的埃尔莎有关冒险的见解,但她教会我最多的,其

    实是爱。她在“二战”期间的德国长大,童年过得十分艰难。她父亲是德军军

    官。虽然她有两个哥哥,但她父亲一直都想要个女孩,所以埃尔莎出生后,他给了她无尽的爱和关怀。但是,在埃尔莎 5 岁时,她父亲在战后没有选择

    回家,而是抛家弃子离开了。之后,埃尔莎感觉母亲开始对她很冷漠,没有

    爱意。

    “我记得成长期间感受不到母亲对我的爱。还是孩子的我觉得她似乎爱我

    的哥哥们更甚于我。直到多年之后,我成人了才发现,这一点并非我的臆想。

    我父亲一直都想要个女孩,所以我出生后,他给了我无尽的爱。他离开我母

    亲后,她把怨气都撒在了我身上。一个小女孩觉得妈妈不爱自己,但又不知

    道这是为什么,想象一下这是何种滋味。”

    埃尔莎记得自己的青春期因为得不到爱而过得十分艰难,但也记得有一

    刻,她突然意识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有那么一刻,具体是什么时候我也说

    不上来,我意识到,如果我得不到爱,那我必须‘化身为爱’。这很难解释清

    楚,但我所意识到的是,我控制不了别人是否爱我,但我完全可以控制自己

    是否要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不知怎的,我心里知道,如果我成为一个富

    有爱心的人,大家也会不由自主地爱我。还有,我意识到上帝爱我,单单作

    为人类本身就已经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也是别人无法从我身上剥夺的一

    点。虽然我无法完全解释清楚,但当我决定化身为爱而不是去寻找爱时,转

    变发生了。”

    埃尔莎的故事提醒我们,虽然我们无法控制是否能得到爱,但完全能控

    制是否要付出爱。无论他人如何待我,化身为爱,我们就会发生转变。许多

    人的人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比如纳尔逊· 曼德拉,他被不公正地监禁了数十

    载,但还是选择去爱。他的这一选择使南非开始了治愈性的转变。历史上有

    许多人做出了相反的选择,他们选择从被压迫者变为压迫者(无论是国家层

    面还是家庭层面)。她的故事还提醒我们,要成为富有爱心的人,我们每个

    人都必须开始爱自己。

    爱自己,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注意我们的食粮。常言道,我们的食

    物决定了我们是什么,不过从精神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是什

    么。人类平均每天会有 45000~55000 个想法,这是场名副其实的不间歇的

    内心对话。我们整天都在跟自己说话。我们大多数的想法都是好的,但许多

    想法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例如,每当我们告诉自己“我很失

    败”“我不被人爱”“我没有吸引力”“我要证明自己给他们看”“我好胖”“我不是个

    好家长”“我不是个好人”时,我们都在减损对自己的爱。

    78 岁的李一生时间都在尝试理解人类大脑,理解我们如何用自己的想法

    来催眠自己。他对我说:“我们在年轻时往往已经定型,被我们对自己的不良

    看法所催眠。我年轻时正是如此。但我们同样能够通过自己的想法,通过选

    择种花还是种杂草,来使自己清醒过来。我们的潜意识把每个想法都视为一

    次祷告。”

    他说到这里时,我意识到,这些受访者,这些其他人认为已经找到了真

    正的幸福和智慧的人,他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种花。我们的潜意识确实把

    每个想法都视为一次祷告。他们都谈到了我们沉迷其中的那些想法所拥有的

    力量。李称之为“种花还是种杂草”。爱自己就体现在给自己怎样的精神食粮。

    我们完全有能力掌控内心的谈话。

    有一位受访者普拉文,他的父亲有严重的精神病,最后自杀了。很多年

    里,父亲的病令他感到深深的忧虑,害怕会像父亲一样患上精神病,他还觉

    得自己没有价值。直到成年后他才意识到,他花费了大部分精力去努力证明

    自己有价值。他还意识到,他整天都在潜意识里种杂草。每一天,他都沉迷

    在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想法里。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反思后,他终于意识

    到,他是成年人,有能力选择去爱自己。他可以选择一整天都不让自己沉浸

    在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想法中。每当他产生不爱自己的想法、觉得应当对父

    亲的病负责或是认为自己会变得和父亲一样时,他都有能力用可以振奋精神

    的想法来替代这些负面想法。他花了很多时间来进行改变,不过他确实令自

    己清醒了过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用其他想法来替代认为自己没有

    价值的想法。用“父亲的病并非人祸,我亦无能为力”来替代“我该对父亲的病

    负责”。他有能力用“我不是我父亲,我会创造自己的命运”来替代“我终究会

    变成和我父亲一样”。乍看起来,这个方法似乎不言自明,不需要讨论,但令

    人吃惊的是,我们许多人都用挫败锐气的想法来催眠自己,用毫无爱意的方

    式来对待自己的心灵。

    纳瓦霍人(Navajo)的传统中,有一个很棒的故事。一位纳瓦霍老人对

    他的孙儿说,有时他会感到内心发生争斗。他说,这是两匹狼之间的争斗:

    一匹是恶狼,代表着愤怒、妒忌、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怨自艾、内

    疚、怨恨、低人一等、高人一等、害怕治愈身心、害怕成功、害怕他人口中

    说出的事实、害怕从他人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并从他们的眼中和心里看到现

    实、使用那些自知虚假的空洞借口。另一匹是好狼,代表着愉悦、和平、爱

    意、希望、宁静、谦逊、善良、同情、关心那些哪怕不总是完美但有助于自

    己的人、愿意原谅自己和他人、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孙儿想了想,问道:“但是爷爷,哪匹狼会赢呢?”老人回答说:“我选择

    喂养的那一匹狼。”

    这个秘密的第一个部分就是要去喂养心里正确的那匹狼。

    爱是首要事项

    这个秘密的第二部分就是,对身边最为亲近之人充满爱,将充满爱意的

    关系列为人生的首要事项。当我问别人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他们的第一回

    答几乎总是与配偶、孩子、家长和朋友有关。一次又一次,我看到那些在人

    生中注重发展深刻人际关系的人生活幸福。反过来,当被问及遗憾时,人们

    的第一回答同样也关乎人际关系,要么是不够重视人际关系,要么是感觉没

    有对人生最重要的那些人付出爱意。多年前,我还是牧师时,一位怨愤的老

    人跟我说:“我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事务。在优先级别中,人总是远远

    地排在第二位。现在我意识到了,会来疗养院看望我的,不是我的宝马汽

    车。”

    我最喜欢的受访者之一是 62 岁的肯。他儿子是一家医院的高层管理人

    员,将肯作为他认识的最睿智之人推荐给了我。我很高兴、也很惊讶地看到,许多人都将父母列为人生中最睿智之人(我希望未来某天我的孩子们也这样

    看待我)。我突然想到,我们作为父母,我们的人生应当令我们的孩子觉得

    是睿智的活法。他儿子在电子邮件里说:“我父亲是艾奥瓦州一个小镇上唯一

    的理发师。”不知怎的,与“唯一的理发师”聊一聊的想法让我有着浓厚的兴趣。

    肯在艾奥瓦州的沃坎小镇上已经做了 42 年理发师了。“我成家时,沃坎

    还有其他 13 名理发师,但我比他们都活得久,所以成了镇上‘唯一’的理发师

    了。”肯跟我说,“他们的葬礼我都去了,现在我给他们的孙辈剪头发。”

    理发师在小镇(沃坎约有 4000 名居民)上近似于牧师,只是理发师没

    有各种附属协会和边界的限制。大多数人时不时都会理发,在很短的一段时

    间内与另一个人亲密相处,边聊天边观察。从我开始与肯聊天的那一刻起,很明显,他不仅十分了解如何活得有成就感、有意义,而且在这 42 年的亲

    密观察里一直是一位好学生。他一直都很清楚使人生有意义的秘密,反之亦

    然。

    “观察久了,也就弄清楚了人们为什么幸福。”他说,“我注意到,如果人

    生有爱、工作有意义,人就会幸福。”没多久我就知道,肯不仅有来自亲朋好

    友的爱,还有一份在理发之外、令他感觉到深深意义感的工作。于他而言,这份工作提供了服务他人、发展深厚友谊的机会。

    他告诉我,他听过的最好的一条建议来自他的岳父。他的岳父在他们交

    往初期就告诉他说:“起起落落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成功不在于金钱——而在

    于你认识的人和他们在你生命中的影响。”

    肯还非常年轻时,父亲就去世了。肯是家中四个孩子中的长子,因此承

    担起了父亲的职责,决心要成为一个好的行为模范。“我觉得,我父亲该是什

    么样子,我就该是什么样子。”他告诉我,年轻时,许多人帮助过他家:单身

    母亲抚养四个孩子。所以他决定也要像他们一样,向他人伸出援手。

    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直都是朋友、家人和其他人。他曾对妻子说,他要

    发布一则广告——“全新房屋出售,从未使用过”——因为他们总是与朋友和

    家人在一起,从来不住家里。

    肯很好地体现了我在这些采访中发现的道理。如果我们将充满爱意的关

    系列为优先事项,如果我们带着爱意来对待最为亲近的人,我们就会找到幸

    福。因此,这个秘密的第二部分是,将人作为优先事项,为深刻的友谊留出

    空间,确保每天都要问自己是否有带着爱意来对待亲近之人。

    当然,将人作为优先事项、带着爱意来对待他们,这件事听起来很简单。

    我发现,虽然这个秘密真的称不上秘密,但还是有许多人往往将物质置于与

    人相关的事之前,在忙碌之中,我们忘记了要带着爱意来对待最为亲近之人。

    许多人最为深刻的遗憾就是没有真的陪伴在他们所爱之人身边。

    65 岁的退休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戴夫向我诉说了一个心酸的故事。当我问

    他,人生中听过的最佳建议是什么,他说:“在我 40 多岁时,我上司的妻子

    因为癌症去世了。几个月后,他回来继续工作,有一天他在大堂里拉住了我

    的胳膊,拦下了我。‘戴夫!’他恳切地说,‘多花些时间陪伴妻子,多花些时

    间陪伴妻子。’他真的完全没有理由需要对我说那些话,他就是拦下我,对我

    说了那番话。但我相信,这是我这辈子听过的最好的建议。若他现在看见我,大概会说我没有听他的话吧。”

    他接着跟我说,他希望可以回到过去,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尽管他深深

    地喜欢他的工作,但他觉得自己为了成功而牺牲了太多。戴夫是众多受访者

    中的一个典型。在忙碌地追求事业和生计时,他们往往遗忘了其他人在生命

    中的重要性。

    此外,人们往往在回首过去时,后悔让愤怒或其他琐事阻碍了充满爱意

    的关系。

    68 岁的苏珊在回首人生时,对自己与成年子女们的关系抱有遗憾。“我

    太过关注自己的情感生活,没有陪在他们身边,没有发展出其他一些人那样

    深刻的亲子关系。我后悔没有真诚地陪在他们身边。我看得出来,许多朋友

    与他们成年子女的关系都要比我亲近得多,我真希望能回到过去做出一些改

    变。”

    其他人后悔将不重要的琐事置于人际关系问题之前。84 岁的唐说,他希

    望能回到过去,和年轻的自己谈一谈。“我想回到过去,告诉自己——不要对

    孩子们那么生气,不该那样对待他们,而且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因为那些蠢事

    生气。我的大儿子在 6 岁时曾问我什么是心理学家(我的职业)。我说,心

    理学家让不开心的人开心起来。”唐跟我说,当天晚些时候:“我在教训 3 岁

    的儿子,他在哭,然后大儿子过来说:‘爸,怎么了?你这样不是好的心理学

    家!’而我回答说:‘我现在的身份是父亲!’”

    “当时我并不明白。但若能回到过去,我会更多地陪伴孩子,像我妻子那

    样。人有时会忘记,尊重自己所爱之人是多么重要。”

    我眼前闪过那些自己因为琐事而对所爱之人发怒的时刻,那些恶劣对待

    所爱之人的时刻。我是否也会回首过去,希望自己对家人陪伴更多、付出更

    多爱?我想到,为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化身为爱往往意味着要看见大局,看

    见那份比其他事情都更加重要的爱意。

    几年前,我的孩子们都还处于青春期早期,我妻子对我说,她要买下隔

    壁邻居的二手蹦床。那张蹦床很大,非常旧(而且非常没有吸引力)。邻居

    家的孩子刚迈入大学,所以我知道他们急着出手那张蹦床。我们刚把后院翻

    修了一遍,想想要把那个“丑玩意儿”甩到院子里,我就觉得生气。蹦床装好

    后,我向妻子表达了不满。她不以为意,让我应该重新想想哪些事情更重要。

    我从卧室窗外看出去,对着这一派新景象发出了大大的一声“啊”!我让家里

    每个人都知道我很不喜欢卧室窗外的这片新风景。

    几小时后,我听到了孩子们爽朗的笑声,他们正和朋友们在新买的蹦床

    上开心地跳来跳去。我突然想到,他们很快就会离开我们,开始自己的成年

    生活。我一定会怀念他们的声音,怀念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声,远远超过我现

    在对新后院景色的怀念。这是个很重要的道理。我们每时每刻都要问问,什

    么对自己才真正重要,然后相应地进行行动。

    93 岁的约翰,也就是那个后来成为艺术家的男人,结婚已经 52 年了,他说婚姻给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他说:“朋友们总是羡慕我们,他们说我

    们很幸运,能拥有这么好的感情关系。当他们问我有什么秘诀时,我会告诉

    他们,一定要一直将伴侣视为平等之人,我和妻子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在接

    受彼此优点的同时,也接受彼此的缺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他们之

    后或许会改善,或许不会,但你必须接受他们的为人和本性。每当我对妻子

    生气时,我会问自己:让我生气的事比我们的关系更重要吗?为此伤害彼此

    之间的爱,值得吗?当然,答案总是否定的。”

    善待他人

    在和受访者之间的交谈中,我学到了选择带着善意去看待身边人有多么

    重要。一段时间前,我认识了 85 岁的婚姻咨询师玛吉。50 多年来,她一直

    听夫妻谈论彼此,这件事本身就已是一大功德。我问她,为夫妻提供咨询的

    这么多年里,有没有注意到什么,她告诉我:“我注意到,人们一开始在一起

    时,几乎只会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喜欢的那一面。但随着时间流逝,大家越

    来越聚焦于对方身上惹恼自己的方面,而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些方面。要是大

    家把这比率调换一下,许多婚姻和家庭都会幸福得多。”

    86 岁的吉姆的幸福婚姻生活已经持续了 65 年,他把这个简单的秘密践

    行到了生活之中。尽管他的军旅生涯非常成功,但被问及什么事情才重要时,他一直聊回妻子身上。他们在中学相识,他想跟她约会,但他天性害羞。当

    她与男友分手时,他抓住机会,邀请她一起去看电影。新上映电影票价是 25

    美分,而旧电影只需要 5 美分,但他为了赢得好感,还是向人借了 25 美分。

    此后,他们一直在一起,并最终步入婚姻。

    结婚后直到现在,他每年都会在第一次约会的纪念日送她红色玫瑰,而

    非结婚纪念日。“这对我和她来说都很重要。我每年送玫瑰,提醒我,虽然婚

    姻有起落,但我永远不能忘记一开始我为何爱上了她。”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必

    须不断地寻找爱人身上的“红色玫瑰”,关注他们身上的优点。

    一所重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每个家庭里负面信息和正面信息的平均

    比率是 14 比 1。我们对家人发表的每一条正面评论,背后都有 14 条批评。

    一项类似的研究表明,长期幸福的婚姻关系的一个共同点是,沟通中正面与

    负面信息的比率是 7 比 1。我们完全有能力去改变这一比率。每时每刻,我

    们都能选择化身为爱,肯定彼此。我们能够选择看到大局。

    现年 62 岁的吉姆跟我说了他与第一任妻子的关系。“我第一任妻子在一

    次手术后开始忍受慢性疼痛的折磨,持续了五六年。由于疼痛,她还受到心

    理疾病的困扰,数次试图自杀。那段时间里,当我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时,我根本不知道她是否还活着。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这段经历让我清晰地知

    道个人选择的重要性,我也意识到,我把家庭和亲人放在首位。虽然亲朋好

    友对我说,哪怕我把她送去进行收容治疗,然后继续我自己的生活,他们也

    能理解,但我没有抛下她不管。尽管我们的生活极其艰难,但把她放在首位

    让我明白了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并且我喜欢自己是这样的人。”他接着跟我

    说:“年轻时,激励我的是那些好工作,但活着活着,我转而意识到,亲朋好

    友,特别是我的第二任妻子和我的继子,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在我看来,似乎小镇理发师肯对多年来坐在他的理发椅上的人的观察是

    对的:“如果人生有爱,人就会幸福。”不过,我在“化身为爱”这个秘密里发

    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当我们选择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化身为爱,当我们选

    择爱和善作为处世之道时,幸福自然会来到我们身边。付出爱,它会以幸福

    的模样回到我们身边。

    可以行善,但切勿为恶

    63 岁的班西是来自坦桑尼亚的移民,现居加拿大。她作为印度教徒长大

    成人,认为幸福人生的秘密在于选择行善。当我问她听过的最佳建议是什么

    时,她对我说了她小时候母亲对她说的话。“我母亲过去总是对我说:‘无论

    遇见谁,可以行善,但切勿为恶。’践行这个简单的道理让我获得了极大的幸

    福。每次遇见他人,我都试着通过爱意令他们振奋起来,并且确保我的所言

    所行不会伤害他们。”

    她接着对我说,我们每个人在遇见他人时,要么令其振奋,要么令其消

    沉。“我们的所言所行要么令别人一天感觉振奋,要么会毁了别人的一天。我

    一直都谨言慎行。言语就像剃刀,有其用处,但也能伤人。”

    采访过程进行不久后,我就意识到第三个秘密不仅仅是获取爱,甚至不

    是对亲近之人付出爱,而是在整个人生里将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予以体现。

    真正地化身为爱,我们自己会得到转变。

    大家对我说,随着人生的深入,他们越来越了解成为富有爱心的人、选

    择行善有多么重要。我学到的道理是,化身为爱不仅有利于他人,还会在过

    程中转变我们自己。我们越带着爱意行动,就越能找到幸福。

    68 岁的苏珊曾是西泽· 查维斯(著名的流动工人组织者)的私人助理。

    “与西泽和农场工人们共事,对我转变最大的一点是我了解了拉丁文化。与我

    这辈子遇见的其他人相比,拉丁裔的人们对我更温暖、更开放。他们的文化

    中有奉献精神。他们的文化中,人生的中心在于人际关系和与人为善。”这份

    经历转变了她,因为她开始意识到,选择与人为善、选择富有爱心是幸福的

    关键。

    我开始相信选择化身为爱能够转变我们的一个理由是:虽然我们不能控

    制能否获得爱,但我们完全能控制自己是否化身为爱。那些受访者有意识地

    选择了在日常生活中化身为爱,并且在此过程中找到了幸福。

    58 岁的莉是一名非洲裔美国妇女,在南方隔离区长大。小时候,她就已

    经知道自己族群的社区里有很多爱,也知道来自社区外的厌恶所带来的痛苦。

    她对我说:“你会背负着这份厌恶,哪怕你自己意识不到。我在 55 岁左右搬

    回南方时,还记得意识到自己因为肤色而遭人评判有多么痛苦。年轻时,当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份差异的存在、意识到有些事情不允许做时的情景,我现

    在还记得。我记得初中时的一次经历。我上的是黑人专属小学,但父母决定

    让我们去上这所混合人种的初中。父母把我们可能会经历的事情告诉了我们,让我们做好准备。我们到了学校,里面的孩子们并不友好,老师对我们也不

    以为然。有一天是小镇纪念日的庆典,天气很热,我们在观看游行。我们在

    一个角落,我中暑晕倒了,我记得街角有一家不允许黑人入内的药店。一名

    白人男子去店里给我买了瓶可乐——我记得很清楚,我们依靠着他们的仁慈

    ——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这段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但我也记得,那个

    人选择了带着爱意行动。”

    莉跟我说了她的一项晨间仪式,那是她用以开始一天的冥想时间。“每天

    早上我都抽出时间来静心、阅读。之后,在离开家前,我会进行简单的祷告:

    主,自我离家,至我归家,请让我打开心胸去爱。请如斯助我,以让我在遇

    见那些一句善语、一个微笑、一句谢谢便能改变其人生的路人时,不要忙碌

    得忘记这样去做。”

    真是一句美好的祷告!如果我们每天从醒来到就寝,都选择带有善意和

    爱意,那么具有深刻意义的事情就会发生在我们身上。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心

    里都会进行上面这句祷告。当我们选择化身为爱、去爱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

    时,我们也完成了人类生活一个核心目标,也就是让我们把这个世界变得更

    好。

    87 岁的阿卜杜拉在印度长大,是一位穆斯林,经历了印巴分治。虽然他

    后来移居加拿大,但童年记忆犹新。“小时候,我们有穆斯林朋友,也有印度

    教朋友。但有段时间,村里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暴力不断。穆斯林杀了

    一位印度教徒的孩子,之后一些印度教徒来复仇。他们想抓我,但一位印度

    教老人挡在了我和他们中间。当然,我当时还是个孩子,所以记不大清了,但我记得他有力的臂膀搂住我的肩膀。他坚定立场,很清楚地表明,除非杀

    了他,否则别想抓我。”

    采访中,他一度中断并沉默。他低头看着双手,我感觉他在思索恰当的

    表述。“爱是一个很难定义的词,但我这辈子,那人为我定义了什么是爱。他

    年纪很大了。也许他一辈子都在目睹暴力和厌恶。也许他只是受够了。但我

    一直更愿意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派他来教会我爱的意义。《古兰经》写道:

    ‘善行无小事,哪怕只是笑脸迎接兄弟。’知道善行始终都有意义,幸福就会

    到来。善意拯救了我的生命。”

    一位老人站在小男孩面前,挡住了可能发生的暴力。他的行为引发了一

    系列事件,塑造了未来。他的爱激发了其他人的爱。听着阿卜杜拉的话,我

    不由自主地想象那位老人临终时躺在床上,饱经沧桑的脸上现出了浅浅的笑

    容。他选择了爱。他的善行在他死后依然改变着未来。

    许多年前,一位年近三十的年轻女士告诉了我一个关于她母亲的感人至

    深的故事,有力地见证了这第三个秘密的力量。她说,有一次,她的父母来

    看望她。临行之际,她送父母到机场,父母登上了四小时的归家航程。当天

    晚些时候,她的父亲来电。“他说有一个坏消息要告诉我。在返程航班上,飞

    机准备降落时,我母亲突发心脏病。飞机落地时,母亲已经去世。两天后,我登上了飞往家乡的航班,参加母亲的葬礼。”

    她为我描述了那段漫长、伤心的归家航程。她在飞机上,盯着途经的地

    表,不由自主地想,母亲临终的那些时刻是什么样子。

    她对人生感到高兴吗?去世时是带着深深的满足感还是带有遗憾?是感

    觉害怕还是感到宁静?她知道自己有多么受人喜爱吗?她多次潸然泪下,喘

    不过气。

    降落后,她径直前往殡仪馆,却发现房间里满是与母亲的人生有过交集

    的人,她母亲是穆斯林,然而房间里的人拥有各种信仰和肤色。房间里满满

    都是爱。因为她已经离开家好一段时间了,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认识,她不

    停地问父亲每个人分别是谁。

    有位女士单独坐在角落里。她问父亲那是谁时,他说不认识。问过母亲

    的一些挚友之后,她很快意识到,似乎没有人认识这位单独坐在角落里的中

    年陌生人。她走了过去,坐在那位女士身边,说:“我是她的小女儿,我们所

    有人都说不认识你,所以我在想,你是怎么认识我母亲的?”

    “抱歉,但我不认识你母亲。”那位陌生人回答道。

    她困惑地问道:“但你为什么要来这里?”“许多年前,我经历了人生中一

    段极其艰难的时期。有一天,我十分沮丧,非常认真地想着要结束自己的生

    命。我坐上了开往市里的公交,坐在一位正在读书的女人旁边。车开到一半

    时,她把书搁在大腿上,向我转身。”那位女士接着说:“之后她说:‘你看起

    来像是想要找个人好好说说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她的友善和接纳态度

    让我敞开了心扉,我跟她说了我生活的困境,还说了我打算做什么。回到家

    时,我和她共处的这段时间让我做出了不一样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影响了

    我的人生,也影响了许许多多其他人的人生。”

    “但这和我母亲有什么关系呢?”她问道。

    “那天我太过关注自己,甚至没有对那位女士进行自我介绍,也不知道她

    的名字。但两天前,我在报纸里看见了她的照片,今晚来到了这里,因为我

    不认识你母亲,我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但和她相处的那 20 分钟拯救

    了我的生命。”

    那位年轻女士哭了,然后又笑了。之后她又哭了,直到又哭又笑。她跟

    我说,她意识到母亲一辈子都是那样活着。无论是面对孩子、丈夫、众多朋

    友,还是一位再也不会碰面的陌生人,她的处世之道都是爱与善。这令她非

    常幸福,现在她的女儿也见识到,这以她无法想象的方式改变了世界。“我母

    亲的一生都围绕着爱,她把幸福带给他人,在此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我祈祷道:让我也过上同样的人生。”

    那位曾掉入冰湖并找到“命运”的梅蒂斯土著治疗者汤姆跟我说:“我现在

    做的事,选择去爱,影响着整个宇宙,我们的传统认为,每个行为都会向后

    影响七代人——我的子辈、孙辈、曾孙辈等。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其

    他的事。所以当我们选择去爱时,无论对象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一位陌生人,我们都会改变未来。”

    第三个秘密就是化身为爱。

    要把这个秘密融入生活之中,就要思考下面这四个问题:

    · 今天或本周是否为朋友、家人和人际关系留出了时间?是否把事情看得

    比人更重要?

    · 今天或本周是否对最为亲近之人带有善意和爱意?明天或本周,怎样能

    使自己对他们更具爱意?

    · 今天或本周,是否在每一次与人交往时散播了爱和善?面对每位陌生人

    而行动时,是否能够令其产生改变?

    · 今天或本周喂养的是内心哪一匹狼?是否与能振奋自己精神的人共处?

    今天或本周我们是否爱自己?有没有进行负面的自我对话或自我催眠?你给

    自己的内心种的是花还是杂草?

    第六章 活在当下

    为明日而活的人生,距离实现人生意义,只有一日之遥。

    利奥· 巴斯卡利亚

    有时因欢乐而微笑,但有时因微笑而欢乐。

    一行禅师

    聆听 200 多人诉说他们的人生,包括那些种族与背景与你不同的人,你

    会察觉到人类旅程深层的共同主线。背景迥异的人往往用几乎相同的词语来

    形容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

    在这 200 多次对话中,我最常听到的一句就是“时间过得太快”。年逾古

    稀的埃尔莎对我说的这句话,也许其他人都用许多不同方式说过:“年轻时,60 年时间似乎是永远。但真正度过 60 年之后,你会意识到那不过只是一刹

    那。”我们认为自己拥有永恒,但很快就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人生匆匆,那么幸福的一个秘密就是更好地利用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找到一个方法使每一刻、每一天都是上天对我们的极佳馈赠。梭罗将其称为

    “改善当前的状况”。聆听这些人的人生故事后,我发现第四个秘密就是活在

    当下。

    简单地说,活在当下意味着要完全享受人生的每一刻,不要去评判我们

    的人生,而是完全地去生活。这意味着我们不应只关注过去或未来,而要带

    着感激和使命感去体验每时每刻。这意味着每时每刻我们都有能力选择满足

    与幸福。听着受访者的话,我开始相信,他们通过活在当下这个秘密告诉我,对待人生要更少评判、更多享受。

    说实话,我一辈子都在听人说,幸福的一个秘密是活在当下,但直到与

    受访者进行对话后,我才真正清楚这句话的意义。活在当下并不是简单地得

    过且过,它拥有更加重要的含义。我学到的第一个道理就是,智者把每一天

    都视为上天的极佳馈赠。

    选择活在每一刻

    60 多岁的麦克斯跟我说了他每天遛狗时都会遇到的一个男人的故事。

    “我遛狗时会遇见一个男人。他已经 80 多岁了,但仍然积极参与生活中的很

    多事情。碰面时,我问他日子过得如何,他总是给我同样的回答——响亮热

    情的一句‘我在这儿呢!’我知道他真正的意思是‘我很感激自己还活着,我知

    道这是一份非常好的礼物’。”

    在他向我讲述这个男人的事时,我想到了这些年遇到的很多人,当我问

    他们日子过得如何时,他们会说:“好吧,反正我还在这儿。”说的时候往往

    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我还在这个鬼地方,虽然我更

    想去其他地方”。从这些对话中我学到一个道理:幸福的人无论在哪儿、无论

    做什么,都是全心全意地生活。

    麦克斯几十年来一直是一位剧评家,看过数百场演出。他说,许多演出

    很难令人全神贯注。“有时我在评审一部戏剧时,剧本很差,我会想这简直是

    在浪费生命。之后我会意识到人生这两个小时不会重来,于是我会寻找剧里

    有趣的地方加以欣赏。要想完完全全地生活,我们必须从字典里去掉‘无聊’

    这个词。每时每刻,我们只要全心全意生活、接受这一刻就行。”

    每一天都是馈赠

    我在受访者中注意到了一点:他们对活在世上抱有强烈的感激,没有一

    天不怀着感激之心度过。60 多岁的乔尔跟我说,许多年来,他都以一个仪式

    来开始和结束每一天。“每天早上我醒来时都会说一句简单的祷告词——谢谢

    您上帝,让我可以度过新的一天。我是科学家,当我想到我们活着的这个奇

    迹,想到我作为一个拥有这般感觉和能力的具有意识的实体存在于银河系,我就对生命的存在感到十分敬畏。我恳求上帝不要让我浪费这一天,恳求上

    帝让我在度过这一天时,知道活着是一份伟大的馈赠。一天结束,在我入睡

    前,我会将所有发生的好事复述一遍,无论这件事有多小,然后对这一天说

    一声谢谢。”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曾说:“我们应当把每一天看作单独的一生。”每一

    天本身就是目的地,而非通往目的地路上的一步。当我们认识到多活一天是

    一份极佳的馈赠,选择不浪费这一天,不因沉湎过去或遐想未来而毁掉这一

    天时,我们就会开始活在当下。

    首先,我们要确保自己在过日子而不单单是规划生活。要是不注意,我

    们会发现自己永远在自以为能带来幸福的路上熬日子。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

    不停地告诉自己“如果怎样我们就会幸福,或者等到某个时刻我们就会幸福”。

    并不是说我们不应对尚未达成或经历的事情进行规划或抱有渴望,而是说,当我们有能力活在当下这一刻时,总是可以找到幸福。

    在这方面,我家的狗是我众多的老师之一。只要我不出差,我每天都会

    带着我家的狗莫莉出门到我家所在的山上走走。40 分钟里,我们径直走上山

    再走下来。这样走了几年后,我意识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我家的狗比我更

    享受散步!

    我的目标只是走到山顶再走下来。散步这件事不是用来品味的,而是用

    来熬的。我出门散步是为了锻炼身体,希望能活得更久,没有把散步本身看

    得很重要。然而,莫莉非常享受我们的散步。要是途中遇到其他的狗,她会

    停下来打招呼。要是她看见一些有趣的东西,她会停下来进行全面探索。我

    们散步的大部分时间里,她在“嗅玫瑰”,而我则在求她“走吧,快走吧”,完

    成我走到终点的职责。她是活在当下,而我是熬时间。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坚持像她那样散步。自此之后,如果散步途中遇到

    邻居,我往往会停下来好好聊聊天;如果能一览山色或者看见美丽的花朵,我会停下来尽情享受美景;如果我运气够好,碰见朋友,我会花时间叙旧,而不是急着走向终点。这已经成为我度过自己人生的方式的缩影。

    仿佛今天是人生中最后一天

    93 岁的画家约翰告诉了我他在 90 岁之后注意到的一件事。“我喜欢跟

    人说我快 94 岁了,就像孩子也许会说他们快 8 岁了一样,因为自从 90 岁

    以来,我对每一天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他说人终有一死,自己所剩的时间有

    限,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的日常经历开始有了转变。“活到我这个岁数,你

    会一直想着自己还能再活多久。我的曾孙女,一个 8 岁,一个 6 岁,于是我

    在想,我活到多大岁数才能看着她们长大?我也许能看到她们小学毕业?我

    知道我不大可能看见她们高中毕业。现在,我看见美丽的夕阳,或者看见精

    彩的芭蕾舞演出,我都会哭。我并非为其美丽而哭,而是为我不知道还能继

    续看见多少美丽之事而哭。年轻时,人们告诉你要活在当下,但你不懂什么

    意思。现在我知道了,确实,无论多大岁数,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还能继续看

    见这个世界多久,所以重要的是,要把每时每刻都当成最后一刻来欣赏。”

    他的话让我想起了电影《牧场之家好做伴》(Prairie Home Companion)

    里的一句台词,加里森· 凯勒扮演的角色说:“每场演出都是最后一场演出。”

    (事实上,这部电影也确实是罗伯特· 奥特曼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年

    迈画家的话很快成了塑造我人生各种时刻的一幅重要画面。每当我发现自己

    身处喜悦时,便开始提醒自己,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还能有多少这样的时刻。

    我没有匆匆度过这些时刻,而是开始练习将其消化吸收。我偶尔会发现泪水

    涌上眼眶,正如约翰所描述的那样。

    这些年里,我认识了许多罹患癌症的人。最常听见癌症病人说的一句话

    就是,当诊断出癌症时,会发生两件事。一方面,时间的流逝加快了,突然

    有了一种时间飞快溜走的感觉。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告诉你,时间也慢了下

    来。突然间,每一刻、每一天都会被珍视,他们感到自己活得更加完全。他

    们第一次觉得人生中没有什么事情是需要“熬过去”的,每一天都很重要,不

    能浪费。因此在一些互助团体中,癌症病人把癌症称为礼物。虽然对绝症怀

    有感激之情令人难以想象,但被称为礼物是因为它能让人认识到每一天都极

    为宝贵,应当活得完整。

    结束采访后不久,我开始在醒来后进行短时间的冥想,为活在世上、为

    希望可以将一天活得完整而表示感激。一天结束时,我再次进行冥想,为这

    一天发生在我身上的好事表示感激。自此,我注意到,某些时候,当我本可

    能心存熬过这一天的侥幸时,我发现自己更加地活在当下,哪怕在那些最为

    艰难的日子里,我也能为感激之心找到一席之地。

    当下才是唯一

    我从受访者中学到的关于活在当下的第二个道理是,我们必须一直活在

    当下,当下才是我们有能力控制的唯一时刻。要践行这第四个秘密,我们必

    须选择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意味着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没有丝毫能力控制过去或未来。过去

    已然发生,已经在我们身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我们拥

    有的任何遗憾或欢乐都永远冻结在时间里。沉湎过去,尤其是沉湎在遗憾里,只能剥夺当下的幸福。当我们发现自己沉湎于过去的遗憾中时,我们必须告

    诉自己,我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完全无能为力。

    但我们一定有能力控制未来吗?毕竟未来之事尚未发生。有趣的是,我

    们在当下对未来之事也无能为力。想想我们花费了多少时间担心未来会发生

    什么。我会生病吗?我爱的人会不会遭遇不幸?会不会发生战争或者经济萧

    条?我的妻子会离开我吗?我的孩子们会不会过得好?公司会裁员吗?对未

    来的担忧只有一份真正的力量,那就是减少当下的欢乐。正如利奥· 巴斯卡利

    亚所说的,“担忧不会使明天免于忧愁,但总能使今天不再快乐!”

    当然,我们当下的行动可能会影响未来,但我们当下能做的只有全心全

    意地生活,并且清楚地知道我们会用如同当下一般的全神贯注来迎接明天的

    到来。

    活在当下,说着容易做着难。要践行活在当下,我们必须进行思维训练,通常需要好几年时间。冥想是为活在当下而进行思维训练的极佳练习。冥想

    需要寂静和集中精神,在大多数信仰中都存在,包括基督教和佛教。当我一

    开始为了从根本上清净思想,使思维完全集中在当下而学习冥想时,我的思

    维会到处乱跑——想过去、想将来、想信用卡账单、想待做事项。经过训练,我的思维终于有能力阻隔这一切杂绪。

    做下面这个练习。下一次当你发现自己迷失于过去的遗憾中时,只要对

    自己说:“你对过去的事无能为力,回到当下。”如果十分钟后你发现自己重

    蹈覆辙,那就对自己说同样的话。每当你发现自己担心未来时,就这样做。

    告诉你自己:“你无法改变未来,你能做的只有全心全意活在当下,回到当

    下。”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越来越能活在所处的当下。在那一刻,你拥有能力;在那一刻,你能有所行动。

    自我对话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但大多数人对这件事都不够严肃。我在上

    一章里提到,我们每天会产生 40000~60000 个想法,我们所沉迷的那些想

    法将最终塑造我们。如果我们允许自己的想法一直活在过去或未来,无论是

    对事情抱有遗憾,还是想着未来的方向,而非现在的处境,我们就是在训练

    我们的思维缺席当下这一刻。

    听着这些睿智长者们的话,我开始注意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

    点既让我惊讶,也让我高兴,那就是他们控制了自己的思维,他们知道我们

    有能力训练自己的思维。大多数人却持有与之相反的想法,认为我们的思维

    受制于外界环境。但我发现,幸福的人知道,我们比大多数人所想的更能控

    制自己的思维。

    活在当下意味着我们知道我们在每一刻都有能力选择满足和感激。在大

    一时邀请心仪女孩跳舞的那位心理学家唐跟我说了他如何转变了看法,相信

    他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幸福。“早年间,我认为外部世界决定了我的感受。看到

    美丽夕阳,我会感到极大的快乐。之后太阳落山时,我想,那份美妙的感觉

    去哪儿了?是太阳令我感到幸福吗?我开始意识到,产生那份美妙感觉的能

    力就在我体内,不在‘外界’。几年后,一位导师告诉我,我需要做的只是将

    思绪放置一旁,于是我终于明白了。”

    他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准则:“我的生活里有两个原则。第一,如果一件事

    情值得做,那就全心全意去做,比如在这儿和你交谈,或者刷盘子,不要只

    是为了摆脱某件事而去做这件事。第二,你有能力塑造你的思想。这全都在

    你脑子里。”

    为幸福而训练思维

    当唐告诉我,幸福归根结底都是“在脑子里”时,智慧的明灯开始闪烁。

    在任何时刻,我都能够选择满足和感激,这一想法非常重要,可能会改变人

    生。唐没有告诉我说这很容易或者这需要多年练习,他只是说这是可以做到

    的。这些智者告诉我要做的事就是练习对生活的甜蜜投降。这不是无奈顺从

    式的投降,不是仅仅勉强接受现状,他们所说的是有能力从自己身上找到幸

    福,而非外界。他们告诉我,如果我进行练习,我就能随时选择满足。慢慢

    地,我开始了一些简单练习:每天早晨醒来时表达感激,每天睡前集中思考

    当天发生的好事,停止对未来持续不断的担忧(同时练习温柔地说服自己回

    到当下),还有单纯地练习细细品味生活的每时每刻,仿佛它们极其珍贵—

    —仿佛它们数量有限。我希望能有某种神秘配方或魔法配方可以令人活在当

    下,从这些人生导师身上学到的道理就是,要学会这个秘密,需要时间和练

    习。

    许多人能记得父母或祖父母曾经对他们说过的话,他们在当时不理解那

    些话,但现在意识到这些话很有道理。现年 60 多岁的比尔说,他和兄弟姐

    妹小时候,母亲会来到他们的房间,用拉开窗帘的方式叫醒他们,并且说:

    “是时候起床啦,人生全看你自己怎么活!”比尔承认说:“当时我很讨厌这句

    话,但我想这句话对我很有帮助,因为它一直提醒我,人生不在于发生了什

    么,而在于你如何应对。”

    活在当下意味着选择心怀感激。这些睿智长者一再告诉我们,感激是成

    就感的源泉。他们许多人都说,随着年岁增长,他们日益心怀感激,越来越

    少关注自己未曾拥有的那些东西。感激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核心的“人

    生哲理”。

    这些受到上苍垂青的人的人生中有一种优雅,我相信,这也是这一幸福

    秘密的一部分。他们已经知道,每天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做到最好。每天醒来,我们都能选择将人生视为馈赠,在当前完完全全地活在当下。虽然我们总是

    无法控制结果,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每天,我们都能将自己完全倾

    注在这一天,选择活得完全,将人生视为极佳的馈赠。每天,我们都能训练

    自己的思维不要沉湎于遗憾,也不要担心未来,而是活在当下。每天,我们

    都能对当天发生之事心怀感激。我们也能选择不去时不时地评判自己的人生

    (我是否成功、失败、幸福、不幸、善良、邪恶),而是单纯地活出我们的

    人生。

    几年前,我在一大群听众面前进行演说,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男子,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的正中央。他十分专心地听完了我的整场演说。他做了许

    多笔记,幽默处大声欢笑,动人处公然恸哭。他时不时还会用肘推一下邻座,让其更加专心地听演说。演说结束后,他过来与我交谈,问我能否在我写的

    一本书上签名。在我签名时,他感谢了我的精彩演说,但我说:“不,我该感

    谢你才是。”

    我继续说道:“你拥有如此强大的能量,在我整场演说中,只要看着你,我就感觉自己活力四射。而你正好坐在第一排。”

    他说:“这是我从祖母身上学到的,去年祖母去世时,葬礼上没有悲伤的

    眼泪。葬礼上有哀伤,也有很多欢笑,但祖母去世时,我们知道她的人生活

    得很完满。她享受每一份欢乐,将每一刻都活得完整,对人生的一切物尽其

    用。她也付出了所有能付出的一切——每一份善意,每一天她都向世界付出

    自己的所有。所以,看着祖母,我学到的道理是,不论何时何地你都坐在第

    一排,你将幸福地离世。”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乔尔建议的那样开始我们的一天。醒来时,对

    新的一天说一句“谢谢”,恳求上帝不要让自己浪费这一天。遇见人则用热情

    的一句“我在这儿呢”打招呼,为潜意识里的存在和感激祷告。每当发现自己

    的思维驶向昨日的遗憾或明日的担忧时,温柔地将思维带回当下。这一天,和“快要94 岁”的画家约翰一样欣赏每一处小喜悦,因为这可能是最后一次。

    一天结束,将所有发生的好事复述一遍,无论这件事有多小,然后祈祷再有

    新的一天。

    第四个秘密是活在当下。

    要把这个秘密融入生活之中,就要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 我是否完全享受这周或今天所做的事情?我是否真的―在这儿‖,或者只

    是意外出现在这儿?

    · 今天或本周,我是否享受了可能的每一份欢乐(真正去嗅花香),我是

    否有意识地漫步人生,抑或只是在狂奔?

    · 今天或本周,我对什么心怀感激?有没有说―如果……我就会幸福‖?本

    周我是否选择了满足和幸福?

    · 今天或本周,我是否活在当下,还是我让明天或昨天偷走了今天的幸福?

    第七章 多奉献,少索取

    只要跳出狭隘的个人利益限制,心系全人类更宽广的利益,一个人才算

    开始了生活。

    小马丁· 路德· 金

    生活于我并非短暂的烛火。它是我在此刻紧握的光辉火炬,我想令其尽

    可能明亮地燃烧,之后再将其传至后代。

    萧伯纳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名年轻牧师时,我为一名陌生人主持了一场葬礼。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的葬礼,我站在密闭的棺材前发表悼词,但场下一个听

    众都没有。尽管那人几乎一辈子都住在这个国家,尽管他已成年的两个儿子

    就住在几小时车程之外的地方,但没有一个人前来悼念他的人生。只有我和

    丧葬承办人出席了葬礼。虽然当时我年仅 25 岁,但这次经历对我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我想,一个生活了这么久的人,却几乎没有对他人产生影响,这

    是为何?

    后来我对那个人的人生有了更多了解,才知道他这一辈子几乎完全只关

    注自己的需求。他晚年的大部分生活都十分艰辛,他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些许

    光明也随着他的去世而消逝。他的葬礼是他人生的一个象征,静静地来,静

    静地走。

    我外祖父的葬礼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葬礼那一天,我们全家人都为

    出席葬礼的人数之多而感到惊讶。外祖父为人缄默,但却有数十位陌生人来

    告诉我母亲,我的外祖父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丧葬承办人道歉说,举办

    追悼仪式的房间“相对于外祖父的人生而言,实在太小”。殡仪馆里,一个男

    人跟我母亲说,五年前的一天,他站在一家服装店前,看着想买给女儿作为

    复活节装扮的裙子,但他买不起。我外祖父路过那家店,短短几句对话后,虽然外祖父的钱也不多,但他坚持要把裙子买下来,说:“等你有钱了再还

    我。”数十人聚集在殡仪馆里,不是因为我的外祖父向这个世界索取了很多,而是因为他为这个世界付出了很多。

    当我们与那些睿智的受访者聊他们的人生时,我们问的一个问题是:“人

    生最大的意义源自什么?”在他们给出的答案中,我发现了我们在死前必须知

    道的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秘密。这最后一个秘密就是多奉献,少索取。

    10 分钟葬礼与 10 小时葬礼

    人们不断跟我说,人生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你留下了什么,人生在世走一

    遭后对世界有所改变。虽然大家对于人生如何“重要”的感觉千差万别,但这

    个主题一直不断地在大家口中出现。一些人认为是活到看见自己的子女健康

    成人、富有爱心、对社会有用,另一些人则是回顾过去做过的好事以及这些

    事情如何改变了未来。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只是单纯认识到,通过在日常生

    活中多奉献、少索取,他们遇见了幸福。听着这些他人眼中已然找到幸福的

    人所说的话,我们意识到,奉献最多的那些人获得了最大的快乐。

    肯在艾奥瓦州小镇上自己的理发店里找到了幸福。近 40 年来,他听着

    前来理发的顾客们的故事,找到了为之服务的办法。

    “我发现,人生最大的幸福总是来自奉献,而非索取。那些来我店里理发

    的顾客过得很不容易——在黄土地上劳作。在半小时时间里,我可以为他们

    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放松,为他们做点什么。但理发师这份工作最棒的一点

    是,你可以参与到别人的人生当中。理发师就像牧师,因为大家都会来跟你

    说他们的人生故事。顾客可能是一个与家长闹矛盾的少年,或者是在家惹了

    麻烦的丈夫。你听着他们说话,试着以某种方式帮助他们。人生最大的快乐

    就是看见自己对某些事物做出了改善。”

    肯告诉我,他参加过很多场葬礼。偶尔甚至还有人叫他去殡仪馆,为死

    者最后一次理发。“如果你是小镇上唯一的理发师,你肯定差不多谁都认识,因此我参加了许多场葬礼。我注意到,有些葬礼只有 10 分钟,有些葬礼会

    持续 10 小时。有些人一辈子给许多人带来了积极影响,所以大家都想过来,谈论这个人的人生。而另一些一辈子更加关注自己的人,这种情况就不会发

    生。在我看来,人生应当奔着10 小时葬礼的目标而活。”

    听着肯的话,我不由自主地想象自己的葬礼会是怎样,是 10 分钟还是

    10 小时?我的人生会不会令他人觉得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幸事?虽然不情愿,但我必须承认,在年轻时,我有时会想象如果自己英年早逝,葬礼会是怎样。

    我心中满是豪情壮志,想象着痛失亲人的家人的泪水。现在,已经步入中年

    的我意识到,我们人生的目的并不是最终能有一场体面的葬礼或悼念仪式。

    而是反过来,我们拥有体面的仪式,是因为我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这是肯

    在他的理发店里发现的道理。

    67 岁的杰克曾经研习工程学,不情愿地继承了父业。他看着父亲的一生,看到了一生奉献于服务他人的人会获得什么。“父亲是我人生最大的行为模范。

    他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好人。他经营着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但在 20 世

    纪 60 年代初,他实行了员工所有制,远在这种制度变得普遍之前,因为他

    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他对金钱没有很大兴趣——他参与到种族关系事务当

    中。在达拉斯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地方,你随便问一个人,他们几乎都会说

    我父亲是达拉斯最值得信任的人之一。他工作繁忙,到处奔走。但身为好人

    本身就是最棒的礼物——我仰慕他,而且我能看出人们也非常仰慕他。我想,这一点影响了我对成功的定义。”

    几十年里,杰克经营着美国最受尊重的私人企业之一,担任许多组织的

    董事会成员,现在是一处大型都市中心的地方教育董事会主席。当我问他人

    生最大的意义源自何处时,他说:“首先是我的孩子们,这点别弄错。如果你

    有孩子,那么我想,身为人类的代价就是要努力让他们成为比你更好的人。

    你必须对下一代进行传承。但我也对我们公司和我们对他人生活产生的影响

    感到非常骄傲。我想我就是喜欢改善事物吧。”

    听得越多,我越意识到幸福之人总是多付出,少索取。他们也许不像特

    蕾莎修女或甘地一般无私,但他们知道,付出越多,就越能得到幸福。

    问问人生对你之期望

    犹太心理治疗学家维克多· 弗兰克尔曾于 1942~1945 年被囚禁于纳粹集

    中营。后来,弗兰克尔博士在《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Ultimate

    Meaning)一书中写到了自己的经历。书中最重要的一章探讨了自杀问题。

    弗兰克尔探讨了一个事实:营中许多俘虏都考虑过自杀。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211KB,185页)